智慧應用 影音
Microchip Computex
ADI

地緣政治與半導體之間的距離(9/12):全球半導體市場究竟是誰家天下?

2021年全球半導體市場5,559億美元的供應鏈分布

半導體產業由於高度分工,又經歷過60多年快速演化的歷史,加上在全球資本市場中也是關鍵的組成,從政治、經濟的角度看,都是個非常複雜的議題。

從全球5,559億美元的市場來分析,可以看到與產業產值非常不同的觀察構面。美系品牌大廠佔全球市場的49.3%,包括英特爾(Intel)、德儀(TI)、NVIDIA、超微(AMD)、高通(Qualcomm)等大廠貢獻了2,739億美元的營收,美企業仍是全球市場上最具影響力的業者。這些廠商除美光(Micron)外,幾乎都以邏輯運算晶片為主力。

半導體市場大致又可分為記憶體與非記憶體兩大類,記憶體通常貢獻全球半導體市場的35~40%,其餘則是邏輯晶片與控制晶片這兩類非記憶體的半導體產品。記憶體領域,除了美國美光、日本鎧俠(Kioxia)之外,基本上是南韓企業的天下,因此韓系業者也佔有19.3%的市場。

記憶體市場雖然也有大循環,但買主會依據價格調整搭載的記憶體容量,這與邏輯晶片、控制晶片缺一不可,且有多元性的產業特質不同。南韓雖然主導記憶體產業,但努力強化邏輯晶片、晶圓代工為主的晶圓製造與IC設計業,希望能藉此平衡過度偏重記憶體的產業失衡現象。

台灣躬逢其盛,除在生產製造上獨步全球外,在IC設計領域也有亮麗的成績。1990年代,台灣的IC設計在進口替代需求下,以PC的晶片模組、電源管理、驅動IC等產品開始起步,成立於1998年的聯發科,挑戰更高難度的殿堂。加上華邦、旺宏、南亞這些IDM廠商,台灣品牌的銷售金額也達到539億美元,在全球市場有9.7%的市佔率,排名全球第三。

歐系大廠也在市場上擁有8.5%的影響力,意法半導體(STM)、恩智浦(NXP)、英飛凌(Infineon)都是其中的佼佼者,面對未來,車用晶片將是戰略目標,過去幾年歐系大廠較少擴張產能的動作,未來會堅持歐洲路線,還是傳言中將邀請台積電與這些廠商合作到歐洲設廠。

這是值得大家關切的議題,一旦成局,半導體的分散型生產體系將具體化,過去以亞洲為核心的生產製造架構,將會走向在地化、多元化的機制。

曾經在1980、1990年代風光一時的日系廠商,現在仰賴瑞薩(Renesas)、鎧俠與羅姆(Rohm)與IC設計業的索思未來(Socionext),總營收367億美元,市佔率剩6.6%。日本能捲土重來嗎?與台積電合作的晶圓廠是第一步,而與南韓交惡的關係也有利於日台進一步合作。

值得關注,或者最受關注的市場新興力量無疑來自中國。由於過半的電子產品都在中國生產,因此中國市場需求佔全球60%,但中國半導體業起步較晚,近幾年在大基金等政府機制的支持下也有不錯的成長,但洋洋灑灑的IC設計業名單,其實多數都在市場上沒有具體的影響力。

估計中國真正進入委外量產、實體銷售的半導體設計業者營收是250億美元,加上90億美元的IDM營收,在2021年已經與日本在伯仲之間,成為排名第六的半導體供應國,全球市佔率6.1%,這個數字也與中芯國際總裁趙海軍形容的中國晶片自給能力相近。

產業界之間的競合與地緣政治的影響下,彼此的互動關係,從這些統計調查數據中,也可以知道一二。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著有《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西進與長征》、《出擊》、《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