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MongoDB
ST Microsite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或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才?

台積電招募人才赴美工作,規格是技術員,但多益要800分以上,也就是要求管理機台的技術員(Technician),必須有用英文溝通的能力,但傳統的技職體系,這種人才多嗎?

企業徵才,各有盤算,沒什麼對錯,但過去台積電常被批評用一流人才管理機台,站在社會資源合理分配的立場,當然希望適才適所。不過就「職涯」這件事而言,每一個人都應該認真思考,自己的天賦、專長、興趣,而不是隨波逐流,西瓜偎大邊!

1994年時,我二度奉派駐美,常駐矽谷的聖荷西。有一天,在英特爾(Intel)工作的堂姊夫邀我去他家吃飯,那一天是他40歲生日。姊夫告知,他的頂頭上司比他年輕,而且是個專科畢業生,那個人就是今天英特爾的執行長Pat Gelsinger。

他說Gelsinger是從Technician做起,沒有漂亮的學經歷背景,但不斷的自我挑戰,才幾年功夫就被高層賞識,送去補足更好的學歷,之後帶領微處理器的邏輯設計團隊,成為英特爾的捍衛戰士。

我的堂姊夫也在40歲之後選擇返台在科學園區工作,從工程師變成IC設計公司的技術長。姊夫說,如果他繼續幫英特爾效命,他可能一輩子都是工程師,而英特爾隨時可以派人取代他的工作。他選擇在1995年,英特爾的黃金時代回台效力,也成就自己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30年前,我派駐美國東岸,在馬里蘭工作了一段時間,一年後駐地的主管問我願不願意留下來一起打拚,配套的條件就是「綠卡」。我回家與夫人商議,夫人說:「你的一生,你自己決定」。我說,我從事產業分析的工作,從天賦、專長、興趣多重因素考量,在台灣遠比美國更有機會。

就這樣我們很有共識的回到台灣,然後一路從資策會MIC的副主管、主管,走向自己創業的這條路。

回到台灣,躬逢其盛的見證了產業成長的過程,而擔任MIC主管的那幾年,正好是台灣產業飛躍成長的年度,在那個沒有網路、手機的時代,很多大老闆有問題都直接找我,單純從事產業分析的工作,但因為與很多位產業大老熟識,創業募資就比別人輕鬆多了,也得到產業界廣泛的支持。

上個禮拜,DIGITIMES歡渡24週年慶,能在媒體的黑暗時代中存活,並不容易。我相信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因為獨立思考而成就了不一樣的自己。但時代給我們的機會,我們也不該錯過。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DIGITIMES,著有《決勝矽紀元》、《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