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EVmember
Event

藍湖策略讀後感(2):市場需求是怎麼創造出來的?

《藍湖策略》一書中,提到藍湖與藍海策略最大的不同,是藍湖用於培養「隱形冠軍」,書裡頭的各種策略與我創業所面對的情境十分類似,特別是PDCCCR決策平台的應用,我試著對照自己的經營策略,做適當的解讀給大家參考。

新創事業、軟體或資訊服務的市場需求,是以差異化的服務取勝,因此不該以傳統硬體的概念估算市場需求,而是應該透過定義市場,掌握「Demand Creation」的能力、想像力與市場開拓力。人工智慧基金會(AIF)執行長溫怡玲問我,台灣的人工智慧市場會有多大,成長潛力如何?

其實,軟體市場不是「養套殺」,而是以數據資產為基礎的「新異聯」概念。過去硬體事業是明確的產品區隔、品牌價值、成本導向、效率第一的發展模式,企業試著長期經營客戶,希望「通殺」競爭對手,這是一種零和遊戲,想瞭解市場商機的人,「圈住」自己的目標市場,見縫插針取而代之,這比較是「養套殺」的概念。

但在軟體事業上,大家需要的是透過創新、定義市場來強化競爭力,只要服務提供業者能夠「創新」、「差異」、「互聯」,最大的商機就是客戶的總營收,甚至協助客戶結合軟硬體,重新定義市場、開發市場,商機可以有無限的想像空間。

基本上,應該從自身的實力、現有的市場基礎,加上經營者對未來的想像力,研判一套可行的經營模式,市場商機應該從這裡出發。例如美國金融業的IT支出大約是營收的6%,但台灣僅有1%,前20大的硬體製造業甚至只有1萬分之一。關鍵不是工具不成熟,而是企業缺乏足夠的認知,因此教育市場最為重要。

由於「數位轉型」的行銷不足、不正確,導致定義市場、開發新市場的能力受到限制,如果我們知道關鍵在此,那就對症下藥,改變行銷方式,而不是拘泥於市場到底有多大的硬體思維。

瓶頸何在?可能是串連客戶需求的「Technical Sales」,或者是負責內外部資源協調的「PM」或「Coordinator」,在質與量上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所致。一個過度重視硬體價值的社會,從客戶到供應商都是問題,服務原廠不是跟著客戶走,定義市場的能力與定價都十分重要。

我們也可以從跨業成功案例找答案,1987年台積電創立時,市場對於「晶圓代工」模式、台積電的創意,社會、產業並不認同,這也再次證明「大家都認為不可行,卻有行業專家提出的方案,反倒是值得深思的商機」。

1980年代,Fabless的專業IC設計公司開始興起,張忠謀、曹興誠看到這些IC設計公司無力興建、經營晶圓製造廠,加上台灣人對於製造的「專注」特質,這個模式加上兩位不世出的產業英雄,台灣內部的兩強之爭,反倒因此出現世界級的產業。如果當時幾位產業前輩以市場大小來衡量是否應該創業,那麼台灣也不會有今天稱霸全球的晶圓代工業。

為擁有近40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一手創辦科技專業媒體DIGITIMES,著有《決勝矽紀元》、《矽島的危與機》、《東方之盾》、《斷鏈之後》、《科技島鏈》、《巧借東風》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韓國與美國,受邀至多家國際企業總部及大專院校講授產業趨勢,遍訪中國、歐美、亞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