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在想,什麼樣的情境會令企業自由落體般的殞滅?除了掉大訂單、技術落後、重大災難之外,G2大戰、ESG因應無方、數位轉型都可能是未來企業的重要挑戰。
我受邀參與一家年營收大約50億美元的大型企業決策會議,企業邀請了台大創創中心執行長曾正忠到董事會講課,講完課之後,我彙整了一張圖表,並與講師討論了三個問題。
我說,如果這家企業有一筆資金做新創投資,那麼應該依循什麼樣的標準,尋找哪一類的新創公司做為投資標的。其次,企業應以增加營收或者創造競爭力為主要的考量?最後,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內部的管理機制應做出什麼樣的相應措施呢?
針對這三個問題,我試著自問自答,這是一家年營收50億美元上下的大型服務公司,短期間靠新創能帶來的營收十分有限,因此一定是以「創造競爭力」為第一優先考量。這是家擁有龐大客戶資料與運籌數據的企業,所以第一優先考量,應該是透過事業模式的再確認,尋找數位轉型的契機。
數位轉型的四大要素是優化流程、產品轉型、員工賦能、客戶參與,但背後最關鍵是以「數據資產」為基礎的「事業模式」再定義。
從外部效益的觀點來看,能善用客戶數據、會員體系的新創投資都可能是以小博大的投資事業,與購物、支付系統(Payment System)、人工智慧、內容創作等相關領域的新事業,也都是將來要發展自媒體與專屬服務系統的基礎,管理階層應先理解數位時代的運作觀念,沒有建立數位轉型的基本觀念,也可能是公司未來發展的瓶頸。
至於如何篩選新創投資標的,曾正忠提出一個基本的框架,我略做修改、簡化,融合自己的觀念之後,做成附圖供大家參考。首先必須定義自己企業的經營戰略,並尋找企業可以活化的數據資產,沒有結合公司策略與優勢的新創投資,很可能是勞而無功,或者只是為他人作嫁。
新創投資根據核心事業、相近事業、新創事業三種事業關連性的遠近標準,確定是使用內部研發的資源,還是尋找策略夥伴,如果覺得透過新創事業建立核心優勢曠日廢時,那麼購倂就是最快捷的手段。
與核心事業關連性越高的,越適合使用內部的研發資源,相對與核心事業較遠的項目,則可以透過新創投資的手段加速引進外部資源,當然也可以在與自家核心業務相近的事業領域,採取整合內外部資源的手段,未來再尋找共同創業,或者分拆事業的方式來進行。
基本上,台灣很多大型企業都不缺現金,這些企業動輒10億美元以上的運營資金,幾百萬美元的規模就可能是新創企業非常重要的金主。台灣企業缺的是決策階層對於新創事業與數據資產的理解,以及利用數位資產改變企業核心優勢的企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