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裡出門散步運動,回程九點左右經過合江街夜市,看到一個年輕的師傅大刀一揮,鱈場蟹就四分五裂,鱈場蟹價格並不便宜,聽說這一攤是名店,往裡頭看果真是高朋滿座。隔幾家店,寫著「越南美食」,女主人已經收攤,但很仔細地擦拭攤位,這些人都是以簡單的勞力、努力工作與最佳性價比來贏得自己的事業。
傳產業者中,認真的人到處都是,也確實有很多高手,《隱形冠軍2.0》這本書談到台灣是亞太地區隱形冠軍最多的國家。也說德國、台灣最忌諱的就是來自中國的隱形冠軍,只要中國人學會了,全世界很少廠商可以比他們做得更便宜。但中國的新創企業真的只是以成本取勝嗎?不見得!
我受邀參與阿里巴巴新創社群的活動,開始理解中國大型電商扮演的角色,他們幫國際化能力不足的廠商串連國際商機,甚至投資具有高潛力的新創公司,建立整個產業生態體系。台灣的新創圈也有類似的做法,但我還是相信不要學中國那一套,只要方法相近,台灣絕無成功的機會。
台灣很多傳統產業在專業領域上具有獨到之處,家族傳承的關鍵技術與資本仍然可以在市場上呼風喚雨,但也有不少企業在傳到二代、三代後出現很多問題,我們有能力解決嗎?是用知識、商業模式解決問題,還是股權大的人說了算?
讀書,不一定有用;但不讀書,一定難以觸類旁通。我在「老謝看世界」節目裡談到,有位從事傳統產業的企業家說,只要人民幣與台幣等值,他也可以接受兩岸在經濟上的統一。
聽起來很勇敢,很商業,但實際上卻完全不可行,一旦台灣失去經濟的主體性,台灣與中國甘肅、寧夏不會有太大的不同。
我看到大聯大董事長黃偉祥推廣「控股模式」,我們會認真去理解背後的價值嗎?下個月我接受已接任台灣上市櫃廠商聯誼會理事長黃偉祥的邀請,幫所有老闆上課,我談的是「黃金十年與完美風暴」,聽眾當中也會有很多人是傳統產業的經營者,我會認真、誠懇地提出我的看法。
我想起二十幾年前施振榮曾經講過:「能用先進觀念管理公司的企業,都是高科技公司」,在網路時代,還有科技產業與傳統產業之別嗎?真正競爭的關鍵可能是事業模式與數位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