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近30年台灣最賺錢的媒體,是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2008年金融海嘯以前的週刊雜誌。但我認為金融海嘯不見得是分水嶺,而是智慧型手機的問世才是改變媒體生態的關鍵。
聽說當時最賺錢的週刊一年可以賺到新台幣3億~4億元,發行量動輒10萬~12萬份的雜誌,續訂率超過8成,加上企業忙著上市、募資,會寫故事的媒體,搶得到發行量就是獲利的保證,印週刊跟印鈔票差不多,這是一位媒體業前輩告訴我的故事!
但經過十幾年的演化,智慧型手機出現以後,雙向的數據流通模式改變了我們的閱讀、視聽行為,媒體開始必須付費給社群通路,否則極少讀者會到媒體網站閱讀資料,更多網紅、企業經營的自媒體也分流很多讀者。
如果內容大同小異,如何期待讀者、觀眾把關注度放在傳統紙媒上呢?此外,傳統紙本面對的挑戰不僅是網路的威脅,紙張、人事、發行費用暴漲,印一本賠一本,反倒成為媒體業極大的挑戰。
創業之初,正好是週刊的黃金時代,我知道玩不過媒體業的前輩,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數位轉型的過程中找到獨特的商機。從第一年開始,我們就將所有的資料數據化,結合新聞的速度與研究報告的深度,打造一個不同的資料庫,並且透過會員服務機制,長期服務電子業的客戶。
深度、長期的耕耘,DIGITIMES的客戶已經擴張到金融與校園、研究機構,我們比一般會員客戶更瞭解產業資訊的服務模式,在電子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現在就算不用印鈔機也能印出「少許」的鈔票。
很多人問我,電子時報發行量多少?我說這個重要嗎?如果傳統的發行收入不到整個公司營收的3%,您覺得DIGITIMES還算是媒體業嗎?我常說電子時報是「產業講義」,我追求的不是發行量,而是專業。
高所得、高教育水平讀者每天5~10分鐘瀏覽一下,大致知道產業變化便可,需要專業資訊時,到我們的網站找。我們的工作是讓大家很容易自己找,提供可以下載的研究報告。
我們是封閉型、收費網站,網頁流量都是獨有的,這是Google與Facebook之外的網路淨土,不僅可以創造網路行銷收入,甚至可以細膩分辨讀者比較專注半導體,還是在探索車用電子的商機?
這些學有專長的讀者,同時也對特定的科技保持關心。例如,關注低軌道衛星、東協南亞的工廠、伺服器長短料,或者車用半導體商機的讀者,也會成為我們這類型專業研討會最穩定的聽眾來源。
DIGITIMES一年能舉辦很多場專業研討會,關鍵在於我們的讀者是「兼具專業與多元」的雙重特性。他們關注整個電子業的發展,但也對於未來專業技術的演化非常關切。
公司賺錢重要嗎?當然重要,因為這樣才能以優渥的薪資,找到最好的員工。我們的營收佔電子業比重微不足道,也沒有人在意,但台灣電子業是我們成長的基礎,所以我也說,「台灣電子業的繁榮是DIGITIMES員工的共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