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研院動物中心血栓晶片 獲得CES 2025創新獎
血栓是影響人類健康的重要風險因子,包括腦中風、心肌梗塞、肺栓塞、深層靜脈血栓等多種急慢性病症,都和血栓有關。為了探索最適合的藥物與治療策略,過往是利用動物實驗進行測試,但礙於血栓形成機制存在物種差異,測試結果有時並不理想。
國科會轄下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實驗動物中心(國研院動物中心)開發「雷射誘導血栓形成晶片整合系統」,利用人類血管細胞及血液,於體外模擬血栓形成,創建局部血栓模型,用於藥物功效及劑量之確認,可增加藥物探索成功率,同時減少實驗動物的使用。此項成果於1月5日(美西時間)在CES大展獲得CES 2025創新獎。
「雷射誘導血栓形成晶片整合系統」係由國研院動物中心秦咸靜主任、潘涵琦副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大應用力學研究所吳光鐘特聘教授、沈弘俊教授、臺北醫學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范育睿教授、國立東華大學生化暨分子醫學科學系謝函芸助理教授及國研院王繼廣博士共同合作,目前已完成第一代雛型品開發,可利用雷射光在微流道內的任一位置誘導血栓形成,且可控制局部血栓大小,增加應用彈性。
目前團隊已建立血栓形成、血栓消溶、血栓預防三項測試流程,可以運用人類的血管內皮細胞及血液檢體測試藥物作用機制,並預估適合的劑量,以了解藥物的有效性。
由於血栓晶片無法看到血栓形成對於週邊組織與系統的影響,因此在藥物測試時,會搭配光誘發小鼠腦中風模式,進行週邊組織傷害與修復、藥物副作用等系統性評估,完備藥物的安全性資料。此雙軌模式能夠大幅改善過往只運用小鼠做為測試標的,存在物種差異的不確定性;同時也改善只用離體模式無法了解用藥安全及功效全貎的瓶頸,加速發展最適合的藥物。
不同病患的血栓形成及藥物溶栓效果會受到血管內皮細胞、凝血因子、血液及血管內皮細胞的健康狀況影響,難以準確評估不同病患血栓形成及溶栓的效果。
利用人類細胞所建立的血栓晶片,可以在簡單、快速的操作環境下,允許探索不同血流流速(模擬不同血管類型或栓塞程度)、不同的疾病血栓風險(例如模擬高血脂或高血糖等疾病)、不同的藥物副作用(例如疫苗)對於血栓形成與消溶的影響。目前團隊也已啟動收集臨床病患數據態樣,發展個人化血栓風險評估系統。
國研院動物中心持續推動「人類離體測試晶片」+「動物疾病模式」雙軌測試平台,期望能藉此建構臺灣臨床前測試特色,增加臨床前試驗的轉譯成功率,加速新藥發展。
- NEXCOM新漢推出第二代自主移動機器人NexMOV-2
- 直擊 CES 科技趨勢亮點 速報名1/15智慧生活論壇
- 技嘉於CES 2025發表多元AI筆電陣容
- 大秀新創五大領域AI應用 國科會TTA領臺灣新創八度赴美參加CES
- 台灣新創RVI於CES 2025展現全新MicroLED技術
- 所羅門攜手NVIDIA於CES 2025亮相先進機器人技術
- 國研院動物中心血栓晶片 獲得CES 2025創新獎
- VicOne與聯發科技在CES 2025展示安全車載資通訊技術
- 達梭系統在CES 2025展示運用AI驅動的虛擬雙生
- 亞奇雷力攻高畫質影音儲存 CES 2025數款產品滿足影音創作需求
- CES 2025亮點搶先看!AI革命來襲,終端應用準備好了嗎?
- 技嘉於CES 2025推出QD-OLED電競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