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雙反烏雲罩頂 兩岸太陽能急轉劣勢 智慧應用 影音
Microchip
DTechforum

美歐雙反烏雲罩頂 兩岸太陽能急轉劣勢

  • DIGITIMES企劃

2013~2015年全球太陽光電次產業產能與新增安裝量。多晶矽、矽晶圓、矽晶電池、矽晶模組、薄膜模組等次產業平均產能利用率隨著全球太陽光電系統新增安裝量成長。資料來源:IEK
2013~2015年全球太陽光電次產業產能與新增安裝量。多晶矽、矽晶圓、矽晶電池、矽晶模組、薄膜模組等次產業平均產能利用率隨著全球太陽光電系統新增安裝量成長。資料來源:IEK

面對美國自今(2014)年6月已宣布對中國大陸太陽能產業再度祭出「雙反(反補貼、反傾銷)」政策後,歐盟也恐後續跟進,清查協助大陸規避「限量限價」的代工幫兇國家,被課比大陸業者還高的懲罰性稅率,原本寄望能從中謀利的台灣電池、模組等製造廠商皆無法倖免。目前已被列入美國反傾銷制裁的初判名單的業者,也只能先透過對外尋求第三方代工夥伴結盟、增加海外產能,或拓展非大陸與美國市場,如歐洲與日本地區,以力求突圍。

但此布局對於電池業者而言,不僅無法避免更激烈殺價搶單的情況,拉升產品價格力道相當有限;即便到海外設立電池生產據點,也須考量成本因素,並非易事。估計除了短期將面臨陸廠觀望、終止轉單效應外;因先前直/間接銷往美國的業績比重約20~25%,為消化無法輸美的產能,恐遭其他市場客戶砍價,下半年恐怕很難過。

2014年起系統廠商須承擔更多初期建置成本,並開始懂得以多元化管道籌資,只是各國偏好不同。資料來源:IEK

2014年起系統廠商須承擔更多初期建置成本,並開始懂得以多元化管道籌資,只是各國偏好不同。資料來源:IEK

至於矽晶圓與模組等業者的處境稍好,如模組廠可規劃到貼近市場的地點設立生產線,同時避免課稅又節省運費;矽晶圓廠則除了尚不在美國新雙反措施的直接衝擊範圍內,還可望受惠於大陸將暫停受理多晶矽新申請「加工貿易進口業務」的正面因素激勵下,預估矽晶圓第4季有機會漲價5%,拚毛利率轉正,產能利用率也有機會回升滿載。

各國補貼政策不同牽動太陽能產業興衰

進一步省思現今台灣太陽能產業的現狀,只要無法改善產業鏈僅集中於上中游製造端的生態,難免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陷入市場供過於求或各國雙反政策循環衝擊的無限迴圈裡。根據工研院IEK統計目前全球太陽能產業鏈,屬於上中游製造端的矽晶領域者已超過90%、其餘薄膜產品合計10%;至於下游系統與應用端,則以地面電廠逐案容量及比率最大,而住宅屋頂型應用正在各地逐漸攀升。然而,目前台灣太陽能產業仍集中於製造端,又以矽晶圓及電池、模組為其中最重要一環,與全球太陽能市場景氣連動性高。

如近年來拜市場轉移與貿易戰之賜,帶動台灣太陽光電產業規模。擺脫2012年價格跌幅深,造成製造業產值連續兩年下跌破新台幣2,000億元,近乎腰斬的水準後;總算到了2013年,產業鏈價格趨穩,加上全年受到大陸業者因雙反制裁轉單及日本市場火熱影響下,搶下不少代工訂單,使得台廠產能利用率皆維持高檔,產值止跌反彈,2013年製造業產值成長47%,達1,487億元。

此外,太陽能產業最根本的問題,還在於各國皆有的系統補貼政策,促成了製造端容易「供過於求」的問題。除了美歐祭出的「雙反」措施,可視為大陸廠商產能過剩引起的後果之一;展望2014年該產業趨勢,也無法忽略不同補貼優惠帶來的影響。

2012年以前,因FIT(政府收購電力,Feed-in Tariff)為市場成長的主要驅動力,價格優渥國家最具備吸引力,讓業者為了搶在優惠到期前申裝,促成2011年市值達到1,030億美元高峰;但到了2012年大陸製電池模組橫掃全球,導致價格快速崩落,產業景氣最為低迷;直到2013年安裝量始回升至37GW,但市場價格仍降為953億美元。主因為:(1)需求自單價較高之歐洲市場移轉至平均單價較低之新興國家和亞太地區,又以日本平均單價較低的大型電廠系統為主;(2)與2013年同期相比,模組價格減少20%;(3)且因成本精簡,改善廠商的營收及獲利,而轉往系統端發展,未來價格在合理範圍內走勢趨緩。

其中,歐洲太陽光電市場自2011年比重均在7成以上,但隨著西班牙、義大利、中東歐政策緊縮,以及德國面臨電力結構調整,2012年起比例迅速從40%萎縮為34%。反觀大陸市場在政策大力支援下,每年10GW目標將促成該市場迅速爆發,佔比增至30%;其他亞太地區的最大成長動力在於日本與印度,又以日本大量申裝將成為該地區需求之主力。美洲以北美為主,包括投入政策時間較長的加州、招商積極的亞利桑那州;智利、墨西哥等國仍以專案居多,需要時間培養綠色能源使用概念與機制。

在2014年全球太陽光電前十大安裝國裡,大陸面臨美歐「雙反」壓力下,將以政策力量更強化內需,以彌補出口之萎縮;日本近2年申請量大,完成併網率卻偏低,當地政府也正忙於整頓,未來兩年將是進度追趕期。至於美國大型電廠成長趨緩,可利用Third Party Ownership(第三方持有)模式,帶動開發中小型系統。歐洲的德國大型系統量迅速減少,家庭自用系統比例則增加;英國以發展風電和生質能等再生能源為主,自2010年起推行太陽光電FIT費率是各再生能源中最高,已促成多家電廠紛紛於近期內完工,未來政策較嘉惠小系統。

工研院IEK預估2014年全球太陽能產業規模仍然維持安裝量上升達45GW,但市場價值將縮減至922億美元;2015~2016年安裝量和產值預估將可恢復正相關,價格維持合理利潤;但2016年之後,因美國稅賦抵免政策由30%降至10%,以及日本政策帶動需求已趨平緩時,可能會使全球市場成長再度放緩。

至於2014年台灣太陽光電製造業產值估計1,846億元,較前年度成長24%。成長原因
為:(1)矽晶電池品質良率佳,需求增加;(2)週邊材料國產化;(3)日本對台灣模組代工訂單增加;(4)雙反效益的拉貨潮。即使是大陸業者一條龍的生產模式,也不能不買單。市場熱度可望延續至2015年,預估可達新台幣2,501億元。而到了2016~2017年間,產值也隨之緩和。

創新商業模式防次產業供過於求

而隨著2014年全球太陽光電系統新增安裝量成長,包括:多晶矽、矽晶圓、矽晶電池、矽晶模組、薄膜模組等次產業平均產能利用率亦得以提升,小幅擴充產能。其中,矽晶圓因為單晶需求增加,且技術改變不若矽晶電池複雜,產能可望隨著電池效率提高而成長8%;反觀模組技術門檻較低,新進者持續增加,整體產能利用率仍在7成以下。

為免再度造成市場供過於求,近期大陸開始針對太陽光電產能整頓,分批公告合格入選名單,而產能利用率即是最重要之篩選標準,於矽晶圓仍保留相當大的產能,薄膜則幾乎大砍,以期待廠商引進新技術能量。未來被列入名單廠商,將有機會再擴產能;在名單之外者,將無法享受出口退稅、銀行支持等優惠,只能尋求轉型機會或改進後再申請;或只有部分具特殊技術能量、具潛力之產品,雖未達標準仍被列入名單。

歐洲的德國也在將再生能源電力收購經費轉嫁給使用者的「再生能源附加費」後,導致家用電價10年內上漲59%,從2004年0.51歐分/度增至2013年5.20歐分/度,引發改革聲浪不斷;以及過去聲名大噪的西班牙、義大利、捷克,也因財政與經濟問題,而陸續大幅下砍費率、停止申請、或以回溯性課稅來抑制安裝量成長。其皆顯示過去實施FIT制度的國家,已經重新審視自身發展太陽光電應用之極限,而進行政策上的調整。

美國最新NEM(Net Energy Metering,淨電計量)機制則引發「Free Rider」爭議,認為其將使電力公司收入減少,卻仍肩負用戶的電網固定成本,違反公平性,而有部分州域開始對用戶額外收費。其影響將擴及有意實施NEM的印度和大陸地區,費率訂定將是再生能源使用者和電力公司最大意見分歧之處。

此皆代表各國政府已開始正視補貼政策對於太陽光電市場正常化的不利影響,導致誘因逐漸消退,銀行融資趨於保守。2014年起系統廠商須承擔更多初期建置成本,並開始懂得以多元化管道籌資,只是各國偏好不同。

IEK認為,進入景氣復甦伴隨的擴廠潮,產線必須更精準市場定位,避免太重現供過於求。台灣以矽晶電池較具優勢,應利用其優勢適度向外布局發展,自行開發大陸以外地區客戶,以分散風險;另因系統業內需有限,可從海外特定市場之人脈通路逐步發展,以維持台廠產業鏈之對外談判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