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化社會帶動行動醫療照護商機 智慧應用 影音
Microchip
ST Microsite

老年化社會帶動行動醫療照護商機

  • DIGITIMES企劃

一般民眾對於健康照護的態度,已從過去的「被動」轉趨「積極」,促使這種變化的關鍵,就是結合通訊技術的3C裝置及健康器材。DIGITIMES攝
一般民眾對於健康照護的態度,已從過去的「被動」轉趨「積極」,促使這種變化的關鍵,就是結合通訊技術的3C裝置及健康器材。DIGITIMES攝

隨著全球人口步入高齡化社會,醫療照護的需求也愈來愈高,以歐洲為例,預計65歲以上老人即達所有人口的20%,而且醫療照護費用可能超過GDP的10%。

台灣人口老化問題也一樣日趨嚴重,根據經建會在2010年中的推估,台灣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例,可望在2020年達16.3%,2030年進一步推升至24.4%,醫療照護費用勢必也將隨之水漲船高。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醫療照護費用增加、人口老化、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和慢性病病患人數增長,將是全球政府須面對的問題。因此,在第66屆世界衛生大會中,大會委員呼籲各國必須重視智慧醫療的發展,並成為各國發展生醫科技及產業的重要課題,其中又以家庭照護衍生的遠距照護、居家安全監控等需求最受重視。

根據研究分析,若能持續監控病患生命徵象,有可能提升病患安全、節省成本並提高效率,也能減少回院次數。在某些狀況下,對病患的早期偵測甚至可能扭轉一場醫療危機。

此外,一般民眾對於健康照護的態度,也已從過去的「被動」轉趨「積極」,防患疾病於未然,其中促使這種變化的關鍵,就是結合通訊技術的3C裝置及健康器材,包括智慧型手機、平板及穿戴裝置,不但迅速普及,使用也愈來愈方便,已可提供家庭健康管理、預防醫療等應用。

可以預期的是,海內外的醫療機關、相關組織和開發者會爭相利用行動醫療裝置及服務,開發個人化健康相關加值應用,提供民眾更容易地使用自身健康資訊的方式,醫療機關也能以更為便利的方式,照顧院內病人和不便到達醫療機關的慢性病患,也能擴大病人照護地區的範圍。

根據韓媒每日經濟的報導,美國市調機構Lux Research公布的全球行動醫療保健設備市場規模,將從2013年的51億美元,在2023年迅速成長至418億美元。聯合國的報告也指出,全球60歲以上老年人口2050年將達20億人,在全球人口高齡化的趨勢下,將更有利於行動醫療保健市場的拓展。

大陸行動醫療市場受矚目

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cs)曾經做過一份調查,有70%的美國受訪者認為,行動醫療的廣泛應用,不可避免的將會在不遠的將來,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持類似看法的印度受訪者,則有60%。而大陸受訪者,認同行動醫療將成趨勢的比例更高達80%,也顯示行動醫療在大陸發展商機無窮。

2011年開始,大陸的行動醫療市場就已開始快速成長,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報告引用艾媒諮詢(iiMedia)研究數據指出,大陸行動醫療市場規模將從2013年底人民幣22.1億元,一路擴張到2017年的人民幣125.3億元,成長預估將超過5倍。

許多網站公司也已開始積極經營,如醫療網路公司丁香園從初創時網路團隊佔70%,轉變成現在醫療專業人員佔有70%。另一家業者春雨醫師則是鎖定大陸超過95%在身體不適時,不願意就醫的病患,讓他們能夠透過M-health產品,詢問醫生問題。

春雨醫師更打出前兩年完全免費的策略,兩年下來累積1,500萬活躍用戶提供的數據,未來可以做成搜尋系統。此外,透過調查他們也發現超過25%的用戶願意付諮詢服務費用,在2014年1月就成功吸引到5萬名付費會員。他們還引入500家民營醫院,提供就診並收取一定費用,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

事實上,由於大陸醫師數佔總人口的比例過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2010年大陸平均每千名人口擁有醫師數為1.4人,加上區域資源分配嚴重不均衡大陸衛生統計年報資料顯示,都市地區所享受的醫療資源高於其他地區兩倍,包括醫師數、助理醫師數、病床數、有照護士數皆然,對於行動醫療的需求更加殷切。

醫療設備市場通路切入不易

目前跨足醫療電子的業者愈來愈多,奇異(GE)、西門子(Siemens)、飛利浦(Philips)紛紛成立子公司,專門負責醫材設備市場。台灣業者則有廣達、奇美、台達電、明基、研華、聯發科,以異業姿態,趕搭這班新興市場列車,未來的競爭可望更加激烈。

由於醫療市場具備半封閉的性質,通路經營不易,加上儘管醫療設備所包含的電子技術及感測器、應用處理器、數據轉換器等關鍵組件,雖然科技業者熟悉的領域,但行動醫療設備在研發、製造、行銷等層面,都與傳統3C產品以大量平價為主的特色,有顯著的思維差異。

如醫療設備因為涉及人身安全,醫電產品需依法經衛生機關查驗管理,同時通過特定電性安全規範UL60601、EN60601,因此進入市場的時間、成本門檻比消費性產品高。

市場開發角度也有差別,消費型電子產品的市場汰換率約為1年左右,但醫療器材生命週期是前者的2?5倍。在技術面,電子產業著重良率、速度及大量生產的性價比;而醫療電子則需整合電機、光電和資通訊跨領域技術,講究安全耐用,品質更勝價格考量。

因此異業廠商若想跨足行動醫療電子產業,不能沿襲消費電子產品的市場思維,而必須思考如何運用本身核心技術的獨特優勢,以組件供應商角色切入供應鏈。如擁有顯示器核心技術的廠商,醫療顯示器、床邊監視器材便是可以投入的領域,若成功串聯起醫療器材業者的合作模式,就有機會在醫療電子站穩腳步。

以工業電腦跨入醫療設備為例,目前床邊型(Bedside)平板電腦逐漸成為市場商品主流。這類醫療平板不僅可應用在臨床手術、醫療照護場域,對使用者而言,不僅輔助醫師臨床開刀、看診,還能提供娛樂、商用等附加價值給住院病患。

醫療電子產業鏈關係的特色,就是高度仰賴上游零組件設備,一旦客戶關係建立後便不易更動,形成半封閉式通路體系。國外業者如GE Healthcare或飛利浦,初期進入醫療市場的手段,通常都是以購併小型醫療設備商,補強自身產品線面向為主,台灣絕大多數業者規模不如國際大廠,想要面對錯綜複雜的醫療產業生態鏈,除要更加了解市場未來的需求及競爭態勢外,更重要的是,如何經營醫院通路及醫療照護領域的客戶關係,透過異業結盟及合作模式,是切入市場的首要敲門磚。

由於醫療電子產業講究行銷及通路,與擁有品牌口碑的業者進行異業結盟,會是打進醫療市場的重要一步棋。在產品開發之前,瞭解醫療人員需求,再與其他異業廠商如資訊服務公司、醫療物流業者、醫材設備廠結盟,找到市場尚未提供的解決方案、售後服務,建立新的商業聯盟模式,才是跨進醫療電子產業相對事半功倍的策略。

資訊安全問題要特別注意

由於歐美日等其他國家、電信營運商和設備廠商,在醫院內部推展臨床醫療、健康照護等相關領域資訊化的發展,已有一段時間。業者也可考慮,從醫療外圍領域的個人健康檔案出發,如症狀用詞的標準化及脈診儀器訊號的記錄與接取等切入,但有一項需要在意的是,當行動醫療裝置開始被運用在居家照護時,包括安排到府訪視的行程、訪視時的回報、聯絡、溝通等資訊共有,不但要做到無障礙即時進行,更要注意資料保全的工作,以避免病患隱私受到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