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口號浮濫 建立指標刻不容緩 智慧應用 影音
DForum0116
DTechforum

避免口號浮濫 建立指標刻不容緩

  • 楊迺仁

自從2008年IBM喊出「智慧星球(Smart Planet)」口號後,「智慧城市」已成為許多城市發展的重要指標,目前全球已啟動或建置中的智慧城市相關計畫,已高達1,000多個,且每年以近20%的複合成長率增加,讓各界充分感受到「智慧城市正夯」的氛圍。

但為了避免「智慧城市」的口號浮濫,透過客觀專業的參考指標,作為智慧城市的評估參考,已是推動智慧城市發展的關鍵課題。如以評選及推動智慧城市為目標的國際組織「智慧城市論壇(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ICF)」,每年都會由全球400多個參賽城市中選出年度最佳國際智慧城市,評選項目包括寬頻連結、知識工作力、數位內涵、創新、行銷與推廣等五大智慧城市指標,曾經入選到ICF認可的全球智慧城市名單者,包括荷蘭阿姆斯特丹、西班牙巴塞隆納、美國舊金山、台灣的台北市與桃園市等,已是許多城市用來檢視智慧城市發展的重要指標。

自從1999年ICF提名新加坡成為其第一個年度智慧城市後,取得ICF獎項成為世界各智慧城市對其所推展智慧建設之驗證。令人欣喜的是,新北市及台中市今年首度參加ICF評比,就從全球400多個參賽城中脫穎而出,進入「國際智慧城市Smart 21」名單,各界也可藉此更進一步的了解智慧城市應該要如何規劃。

新北市及台中市的智慧城市規劃

如新北市在市長朱立倫上任後,就由研考會規劃從「智慧政府」、「智慧生活」及「智慧產業」等跨局處業務著手。在「智慧政府」方面,新北市目前已能提供包括250項服務可線上申請、600項可表單可線上下載的「市政e櫃檯」,讓民眾減少跑政府機關的次數,而且市民還可以透過智慧型手機陳情、查詢業務及活動。

在「智慧生活」方面,包括推動「免費電腦課程與行動教室」,在板橋區五個里也開始試辦「行動里長」,讓里長可透過智慧手機隨時掌握垃圾車行進地點、查詢活動或公共訊息,讓民眾居家生活更加智慧化。而在「智慧產業」方面,主要是結合經發局的黃金產業走廊,推動智慧科技產業,例如「遠東資通訊園區」、「大汐止經貿園區」等,

朱立倫表示,新北市未來將會加強與產官學界的合作,參考國際智慧城市的發展經驗,將新北市打造成為一個集結群體智慧的創新平台,讓市民與企業都能有更好的生活與發展。

新北市市府研考會主委吳肇銘表示,新北市在年底前,除了警消之外,其他公務部門也都可免費無線上網,以爭取下一階段與其他20個城市進行TOP-7的競爭。

至於台中市,則是在市長胡志強於2010年當選後,即擬訂為期4年(2011-2014年)的中程計畫,循序漸進打造智慧城市願景。據研考會表示,臺中縣、市合併升格改制直轄市後的大臺中,是台灣的心臟,四通八達的交通及多元的產業環境,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發展樞紐,極具有智慧型城市的構成要件;今年首次報名參選,即以「U-Speed Taichung」象徵合併後大臺中的快速成長與蛻變,並配合今年度ICF評比主題「智慧社群-創新平台」(Intelligent Communities - Platforms for Innovation)提出了3項創新平台,也因此順利入圍。

第一項創新平台,是以全國最快的無線網路通訊基礎設施平台為基礎,輔以最完善資通訊系統來提供民眾建構雲端網絡通訊城市;第二項創新平台,則是配合經濟部i236計畫推展i-Park促進產業聚落技術升級,輔導園區廠商增加創新技術及競爭力;第三項創新平台,則是提出整合產學研訓聯盟建立創新平台,透過專業的培訓機構提升人才及產業區域創新,以及與中部產學訓聯盟和中部創新育成中心聯盟的結合,有效吸引人才及資金的挹注,建構臺中市創新智慧城。

研考會強調,推動智慧城市,有賴產、官、學各界之努力,未來將更加強與產、官、學等各界緊密合作,參考國際智慧城市的發展經驗,以強化台中市基礎公共建設、協助產業升級發展及推展便民應用服務等作為,得以在智慧城市的推展更上層樓。

華人地區需要自己的智慧城市指標

除了ICF定義的智慧城市指標外,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服務創意中心(FIND)也正積極建立亞太第一套智慧城市評量指標。據資策會FIND中心組長鄭仁富表示,台灣的都市結構正在逐漸改變,尤其在「新五都」制度上路後,這5個城市的結構更將產生重大改變。鄭仁富認為,「智慧城市」的重點在「人」身上,一切的建設都是為了改善居民生活品質,使其生活更加便利。然而隨著各地居民特性及生活需求不同,同樣的建設在不同城市,可能會有不同的評價。

因此,在東西方文化差異甚大的前提之下,西方組織訂定的評量指標並不見得全然適用於東方城市。基於前述原因,FIND也已發表不同於ICF組織的華人智慧城市評比,期望對華人地區的相關建設進行有效而準確的評估。

FIND的評比標準分為3個部分:「智慧城市能力」、「市民滿意度」、「智慧城市建設效益」。首先,「智慧城市能力」旨在測量各項與智慧城市建設相關的數據,與該城市智慧化、網路化的程度頗為相關。而在此指標之下,細分為「智慧環境」、「智慧企業」、「智慧市民」、「智慧政府」4大項目,每個項目下又各有若干不同方面的評估指標。在「智慧環境」方面,有「網路環境」、「創新潛力」、「節能永續」3方面共9個指標;在「智慧企業」方面,包含了「資訊產業」、「資訊應用」、「產業創新」3方面共10個指標;而「智慧市民」方面則涵蓋了「科技應用」、「舒適便利」、「數位學習」、「醫療照護」4方面共15個指標;「智慧政府」方面則分為「電子政務」、「智慧便捷」、「安全防災」3方面共15個指標。

然而,發展「智慧城市」的目標,重點還是在於提升市民生活品質,使生活更加便利,因此除了評量智慧城市建設項目外,市民對日常生活中各項城市服務的滿意度是否提升,也是深具意義的指標。而「市民滿意度」部分包含共12個不同領域的滿意度指標,分別是「醫療看護」、「觀光發展」、「休閒娛樂」、「大眾運輸」、「教育資源」、「天災通報」、「連網建設」、「線上政務」、「環境永續」、「公共安全」、「房市資訊」、「企業創新」。

最後,「智慧城市建設效益」部分則是由FIND提出的新設計,也是FIND提出新評比標準的重點精神所在。鄭仁富表示,雖然積極推行城市建設是政府單位天職,但所推行的建設項目是否能切合當地居民需求,恐怕比推行建設本身更為重要。倘若花了大筆經費但方向錯誤,則居民不但無法感受新措施帶來的便利,反而還排擠了其他建設預算。相反的,即便推行的建設項目不多,但卻只要能切中居民需求,便是有效而精準的建設計畫。

值得注意的是,這套指標的建立和評量工作,並不在於追逐各城市的排名,宗旨在於發現各城市的特色和民之所欲的服務需求,當城市能找出自我的特質和優勢,並發展出符合當地居民、企業的需求與期待的服務,才能真正帶動地方的繁榮,讓居民感受到幸福,讓企業願意向下紮根,與當地的發展融為一體,提供更多好的、實用的服務,進而打造出來世代的智慧城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