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飛凌科技日技術與應用兼具 攜手生態系夥伴共創永續未來 智慧應用 影音
DTResearch
DForum0927

英飛凌科技日技術與應用兼具 攜手生態系夥伴共創永續未來

  • 賴品如台北

英飛凌大中華區總裁潘大偉在歡迎致詞暨介紹中表示英飛凌將持續與合作夥伴透過半導體技術的進步,推動低碳化、數位化。英飛凌
英飛凌大中華區總裁潘大偉在歡迎致詞暨介紹中表示英飛凌將持續與合作夥伴透過半導體技術的進步,推動低碳化、數位化。英飛凌

數位與零碳雙軸轉型,已成為當今企業追求永續營運的必要策略,深耕電源與物聯網領域多年的英飛凌,近年持續深化半導體技術布局,協助產業與各領域設備業者推動低碳化和數位化進程。2024年7月29日於台北舉辦的「Infineon Tech Day英飛凌科技日x趨勢論壇」中,就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及產業領導廠商剖析前瞻趨勢,英飛凌生態圈合作夥伴也在現場展出最新應用解決方案。

英飛凌大中華區總裁潘大偉在致詞時表示,該公司在全球半導體市場居於領先地位,功率半導體和汽車電子領域更有卓越成績。面對日益嚴峻氣候變化挑戰,英飛凌致力透過半導體技術提高能源效率,協助產業克服困境,目前正擴大生產規模,建設全球最大的碳化矽工廠,並藉由研發與併購強化氮化鎵技術。英飛凌產品已廣泛應用於發電、輸電、數據中心、AI平台和電動車充電等場域,接下來將強化AI與IoT布局,支援各類邊緣運算架構。英飛凌台灣也將透過深化技術研發與客戶服務,與合作夥伴攜手開發新應用,推動產業發展。

英飛凌台灣董事總經理 陳志豪在專題演講中特別提及英飛凌在AI與行動出行中扮演的產業定位,攜手全球的生態圈合作夥伴共同開發創新具價值的多元方案。英飛凌

英飛凌台灣董事總經理 陳志豪在專題演講中特別提及英飛凌在AI與行動出行中扮演的產業定位,攜手全球的生態圈合作夥伴共同開發創新具價值的多元方案。英飛凌

臺灣守護者聯盟社會公益協會理事長 余子廉分享從自動通報方案到體現安全與社會責任的連結。英飛凌

臺灣守護者聯盟社會公益協會理事長 余子廉分享從自動通報方案到體現安全與社會責任的連結。英飛凌

鴻海研究院 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長 栗永徽分享鴻海研究院在自動駕駛研發三大領域QCNet, BehaviorGPT, OccNet 等成果。 英飛凌。

鴻海研究院 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長 栗永徽分享鴻海研究院在自動駕駛研發三大領域QCNet, BehaviorGPT, OccNet 等成果。 英飛凌。

首屆科技日邀請到左起工業技術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副所長駱韋仲、左二英飛凌消費、計算與通訊業務(大中華區)資深協理 魏致祺, 左三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研究發展處研發長 邱煌仁 教授以及右二Arm應用工程總監 徐達勇,來自產官學研界對於AI時代下的能源挑戰分別提出現行方案與獨到的見解。英飛凌

首屆科技日邀請到左起工業技術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副所長駱韋仲、左二英飛凌消費、計算與通訊業務(大中華區)資深協理 魏致祺, 左三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研究發展處研發長 邱煌仁 教授以及右二Arm應用工程總監 徐達勇,來自產官學研界對於AI時代下的能源挑戰分別提出現行方案與獨到的見解。英飛凌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莊坤達博士分享AI在汽車領域無線通訊的應用。英飛凌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莊坤達博士分享AI在汽車領域無線通訊的應用。英飛凌

助力AI與物聯網發展 英飛凌聚焦高效能低耗電技術

英飛凌台灣董事總經理陳志豪在「Way Forward to a Sustainable Future with AI and Mobility」演講中提到,英飛凌是全球領先的半導體大廠,專注於電源、電力、IoT和汽車領域,多年來致力於可持續發展,目標在2030年實現生產工廠碳中和,2025年達到70%減碳。在移動出行領域,英飛凌看好零排碳、自動駕駛和智能化趨勢,提供客戶高性能MCU等解決方案,近期更擴大台灣研發中心,開發車用Wi-Fi、藍牙等技術。面對AI發展帶來的數據中心用電挑戰,該公司在提供高效能低耗電半導體產品的同時,也積極發展邊緣AI技術。陳志豪強調,英飛凌高度重視夥伴生態系統建設,並學界、產業夥伴廣泛合作,推動價值型合作模式,共同開發創新解決方案,協助產業落實數位與零碳雙軸轉型願景。

技術逐漸成熟的機器學習演算法,近期應用速度開始加快。在這次論壇中,英飛凌大中華區消費、計算與通訊業務市場總監彭祖年特別介紹該公司專為支援機器學習開發的新世代低功耗 MCU–PSOC Edge系列。PSOC Edge微控制器系列,包括E81、E83和E84型號,具備高性能、低功耗和強大安全性特色。此系列MCU採用 Cortex-M55和Ethos-U55處理器,支援先進機器學習和數位訊號處理,其中E81提供基本邊緣ML功能;E83增添語音訓練和視覺識別能力;E84更支援圖形驅動和顯示,並擁有更多記憶體資源。PSOC Edge系列適用於智慧家庭、工業自動化、機器人、穿戴裝置等領域,可支援圖形驅動、語音辨識、姿勢識別和物體偵測等功能,搭配Imagimob Studio和ModusToolbox開發平台,大幅簡化邊緣AI模型的建置與部署過程,優化功耗效率,將是開發下一代智慧裝置的理想選擇。

寬能隙 (WBG)半導體被視為下一世代電源、通訊系統的關鍵元件,英飛凌大中華區消費、計算與通訊業務資深協理陳清源在演講中指出,該公司聚焦的碳化矽(SiC)和氮化鎵(GaN)等WBG技術,在提高電力轉換效率和功率密度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英飛凌積極推動WBG技術的太陽能逆變器、充電器和數據中心等領域應用,以因應全球減碳挑戰,目前在奧地利Villach和馬來西亞Kulim均設有主要製造基地,並持續擴大產能。隨著SiC和GaN技術,將在多個應用領域據主導地位,未來英飛凌將透過技術創新、產能擴張和市場應用擴張,鞏固全球電力半導體市場領先地位,並為能源轉型和減碳做出重要貢獻。

普及速度加快的AI,已對資料中心帶來嚴峻挑戰。英飛凌大中華區消費、計算與通訊業務資深協理謝東哲提到,全球各類數據產生的數據量,預計在2025年達到175 ZB,AI數據中心的能源需求也隨之上升,對此英飛凌提出重新設計電力架構、開發高效電源供應、應用先進封裝技術和智能控制軟體等全面解決方案,這些創新方案可為全球每年節省48.3TWh能源,減少22M噸二氧化碳排放。此外英飛凌還積極投入太陽能完整解決方案,開發項目包括高效PSU、熱交換技術、AI處理器電力模組,藉由上述技術,可讓數據中心能效提升8~10%、功率密度提升30~60%,並推動再生能源和儲能系統的大規模應用,打造更具環保效益的AI數據中心。

電動化與智慧化成為產業未來趨勢,英飛凌台灣研發長李祥賢引用研究機構的數據指出,2030年將有60~80%的汽車改為電力驅動,其中70%將具備L2+自動駕駛功能,對此英飛凌已積極開發相關技術,無線連接方面專注於Wi-Fi和藍牙技術,預計2030年市場年複合增長率可達10~13%,其中,無線電池管理系統(wBMS)將提高裝配效率並減輕車重。智能座艙技術則會整合多顆藍牙晶片,並應用WiFi Sensing檢測乘客狀態。在此同時,英飛凌也開發智慧車輛門禁系統與藍牙Channel Sounding技術,前者結合了多種無線技術,支援汽車連接聯盟開發的數位鑰匙標準,可透過不同作業系統的智慧型裝置,安全管理智慧車輛的存取權限。後者可提高距離測量精度,優化車輛性能和用戶體驗,也為未來智能交通系統奠定基礎。此次也很榮幸邀請到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莊坤達博士進一步分享AI在汽車領域無線通訊的應用。

為進一步提升解決方案效能與價值,英飛凌長期與產業生態系夥伴密切合作,英飛凌大中華區消費、計算與通訊業務資深總監麥正奇在演講中提到,該公司透過合作夥伴計劃和生態系統策略,有效促進創新並加速技術商業化。英飛凌建立了的合作網路,涵蓋軟硬體與系統整合等多個領域的專業夥伴。此一協作模式可協助客戶善用英飛凌的技術能量與產品功能,加速旗下解決方案開發時程,他強調 英飛凌近年側重物聯網發展,除了提供市場全面產品組合外,也與學術機構合作推動雷達感測器應用和智慧醫療等創新技術。對於未來藍圖,英飛凌將致力擴大產業價值鏈,並善盡企業社會責任,與合作夥伴攜手開發與解決方案,協助弱勢族群,讓社會共同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AI浪潮帶來能源管理需求 整合產業鏈優勢台灣掌握新機遇

除了英飛凌內部專家外,這次論壇也邀請兩位不同領域專業人士,針對自動駕駛與火災救援等場景的智慧化應用,發表精采演說。鴻海研究院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長栗永徽表示,該院在自動駕駛技術領域已有顯著成就,其核心技術包括QCNet、BehaviorGPT和OccNet,分別在軌跡預測、智能模擬和3D場景重建方面取得突破。QCNet利用Transformer架構進行長距離多路徑預測,在之前的Argoverse競賽中獲得世界冠軍。BehaviorGPT為智能模擬代理器,在Waymo Open Sim Agents Challenge拿下第一名。OccNet則用於解決3D點雲稀疏性和多模態融合的難題。上述技術已應用於自動駕駛場景,並在台灣、中國、美國等地申請專利。鴻海的研究成果不僅可提升自動駕駛技術的精確度和效能,也為未來AI驅動的交通系統奠定了堅實基礎,有望在提高能源效率和減少碳排放方面做出重要貢獻。

臺灣守護者聯盟社會公益協會理事長余子廉則表示,面對火災規模擴大、財物損失和死亡人數增加等趨勢,協會開發出創新的自動通報系統,此系統利用物聯網設備自動偵測火災,並透過守護者平台迅速通報119指揮中心,讓通報時間從傳統的12分鐘縮短至5分鐘,這不僅可創造每年約新台幣14億元的社會價值,還能減少將近3000人命傷亡和11億新台幣的財產損失。目前該方案已在屏東縣政府和個人用戶中推行,並與英飛凌等企業合作,為弱勢群體和高齡長者提供更安全的生活環境。未來,協會計劃將進一步擴大服務範圍,為全台灣提供更安全、高效的救援服務。

除了專業演講,論壇座談會也邀請國內外多位產學專家,以「AI:吃電怪獸 談企業在AI浪潮下永續發展的機會與挑戰」為題交換意見。Arm應用工程總監徐達勇指出,預計到2025年底將有逾1000億台Arm架構裝置具AI運算能力。Arm積極優化低功耗設計,推出整合硬軟體的運算子系統解決方案,並開發KleidiAI等軟體工具加速AI應用開發。在企業級市場,Arm架構已獲AWS等主要業者採用,效能提升20%-50%,能耗降低40%-60%。

台科大研發長邱煌仁教授強調,學界正積極建設AI高算力基礎設施,包括微電網計劃、AI人才培育基地等。校園進行大規模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如2000kVA組合系統和200kVA太陽能設施。這些準備工作不僅應對未來需求,也創造新商機。

英飛凌大中華區資深協理魏致祺表示,2024年伺服器每機架功率需求將超過120 kW。英飛凌採用CoolMOS等技術提升電源效率,預計2030年可減少相當於40萬個家庭的電力消耗。針對GPU的Vertical Power Solution能提高效率2%,降低溫度5度。此外,使用SiC元件可在PV Inverter中提高2%效率。

工研院電光所副所長駱韋仲提到,GaN和SiC元件在提升數據中心效率方面具顯著優勢。有利節能減碳,每10個數據中心機架組,基於氮化鎵(GaN)的電源供應器未來每年減少超過100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若以CPO取代可插拔光學元件設計,預期2030年傳輸耗能將可降低40%,年減碳量超過100萬噸。他呼籲台灣應團結發展2.5D和3D IC技術,建立CPO完整生態系統並將AI技術應用於智慧製造,推動硬軟體結合。

面對AI時代的高電力需求,各界專家一致認為,能源效率和永續發展至關重要。企業需在追求AI創新的同時,積極採用節能技術,優化電源管理,並考慮綠能應用。透過產學研合作,台灣有機會在AI硬體、軟體和系統整合方面發揮優勢,為產業帶來巨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