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椽真:NVIDIA Mellanox為何犯「中」怒? | 德、日車廠史上最大危機如何醞釀出來的?
早安。
全球汽車產業近年競爭激烈,不少車廠相繼傳出裁員、減產、暫緩生產計畫等消息,在此情況下,撙節成本以及在組織精簡同時,依舊維持運作無虞,甚至提升效率成為孰能勝出之關鍵。外媒報導,由日產汽車(Nissan)出資40%的裕隆日產自11月起提出自願退休,以配合日產的裁員減產。
對此,裕日車回應,公司一直以來都有優退方案,但是與日產的人力計畫無關,並進一步說明。
另外,張忠謀自傳下冊近期上市,書中透露許多台積電發跡、成長過程中的秘辛。事實上,前台積電研發主管林茂雄曾在2021年於DIGITIMES連載過五篇作品,提到早期他在台積電服務的經過,近期這本書摩爾旅程的二版也已經上市。當時發表的一篇文章曾提到:
「1993年台積電在開發0.5微米製程時,超微(AMD)對於自己用0.5微米製程設計的486 CPU晶片的競爭力深具信心,認為自己內部產能不夠,需要台積電0.5微米製程的產能支援,因此把兩個非常寶貴的製程模組(Process Module),鎢塞(Tungsten Plug)及化學機械研磨(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CMP)技術,都無償的技轉給台積電。當時全世界只有生產486 CPU晶片的英特爾和超微兩家公司擁有這兩個寶貴的製程模組技術。
....果然老天有眼,善有善報,此事過後,經過快30年了,超微終於在台積電生產7奈米及5奈米的CPU晶片,公司業務蒸蒸日上,成為半導體業界的領導者之一。」
而CNBC近期專訪了台積電美國廠的現況,訪問了包括台積電美國廠董事長、總經理,以及一位曾在台灣台積電接受過受訓的美國工程師,訪談概況收錄於文末編輯手記中。
以下是今日5則科技供應鏈重點新聞摘要:
儘管半導體產業對綠電需求孔急,然近年台灣的太陽光電產業發展卻不如市場預期。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暨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晋表示,台灣太陽能光電目前正面臨瓶頸,最大阻礙在於現行法規與土地政策,若無法滿足半導體業的綠電需求,恐影響經濟成長與就業。
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18日舉行理監事會,蔡佳晋於會中指出,半導體產業是台灣之光,台積電更是台灣的護國神山,再生能源對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尤為重要。
NVIDIA Mellanox為何犯「中」怒? AI組網協定有原因
要想降低延遲,目前最好的辦法就是儘可能採用NVIDIA互連技術。當然,如果能夠容忍較慢的訓練速度,繼續選擇傳統技術也不是不行。
Dell'Oro報告估計,人工智慧(AI)系統在整個網路交換潛在市場中的比重「仍低於10%」,而且其中約9成部署的都是NVIDIA旗下邁絡思(Mellanox)的InfiniBand協定,而非傳統乙太網路。
在國防自主、資安防禦需求攀升等因素下,台灣無人機產業發展愈趨蓬勃。然而,如何與低價搶市的中國業者競爭、提高零組件成本效益、擴大國際合作等,仍是台灣業者尋求克服的問題。
AI Fund管理合夥人吳恩達(Andrew Ng)先前訪台演講時,點出台灣無人機供應鏈是全球第二強、僅次於中國,為國內無人機產業注入一劑強心針。
Space X、Tesla執行長Elon Musk告訴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他對無人機和多功能機器人的市場極為看重,但擔心晶片短缺問題。據了解,台灣學研界至少已有10件人形機器人研發計畫正在執行中,未來的規模應該還會再擴大。此外2025年3月的台北國際工具機展(TIMTOS)可能會聚焦討論機器人相關技術,外貿協會18日宣布將邀請達明機器人執行長陳尚昊做開場主題演講。
魏哲家和Elon Musk的這段對話讓台灣重新正視機器人可能的發展與商機,並回憶起當初鴻海前董事長郭台銘提到台灣可以用8萬名機器人大軍對抗解放軍的入侵之事。
德國、日本兩大二戰戰敗國,戰後國內強盛工業實力,成功孕育兩國強盛汽車製造工業體系,豐田(Toyota)、BMW、賓士(Mercedes-Benz)、福斯汽車(Volkswagen)、日產(Nissan)、本田(Honda)等數十年來成功建立全球市場聲譽。但近年中國電動車產業迅速崛起,正改變汽車產業數十年的格局。
從2024年下半迄今,福斯汽車集團高層誓言要繼續削減成本,正與工會協商大裁員、關廠、減薪等降成本之舉,到奧迪(Audi)確定2025年2月將關閉比利時布魯塞爾電動車工廠、結束兩款電動車銷售,加上日產11月宣布26億美元成本節約計畫,包括裁員9,000人及削減全球20%產能等消息。
編輯手記:
根據CNBC專訪影片,台積電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第一座晶圓廠近期進入試產階段,這座工廠是美國目前最先進的半導體製造設施之一。根據規劃,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整體投資總額預計將達650億美元,涵蓋三座晶圓廠的建設與運營。多位關鍵人物在受訪時分享了工廠建設過程中的挑戰與未來展望。
台積電亞利桑那公司董事長Rick Cassidy表示,這座工廠已接近全面量產,但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充滿挑戰。
他提到,台積電在美國建廠是一段學習的過程,必須適應包括建設許可、勞工法規、與工會合作等不同的制度與文化。他指出,最大的挑戰之一來自機械、電氣與管道(MEP)的複雜需求。
此外,他強調工廠內部的潔淨環境對晶片生產至關重要,目標是達到與台灣工廠相同的良率標準。他還提到,台積電與客戶英特爾每週合作會面,共同進行人員培訓與技術交流。
台積電亞利桑那新任總經理Rose Castanares則強調了美國設廠的戰略意義。她透露,台積電最初決定在美國建廠,是因應客戶對供應鏈韌性的需求。
她指出,全球對台灣晶圓廠的高度依賴帶來了地緣政治和自然災害的風險,例如地震或其他可能導致台灣停工的事件,可能對全球晶片供應造成巨大衝擊。
Castanares 表示,亞利桑那廠的建設是為了滿足供應鏈多元化的需求,分散對台灣的依賴。但她也坦言,即便美國工廠全面啟用,仍難以達到自給自足的能力。「我們無法確保美國能生產足夠的晶片來應對所有潛在挑戰,但這是供應鏈韌性建設的重要一步。」
作為技術核心人員之一的Jeff Patz,則分享了他在台灣受訓的經歷。他於2021年前往台灣進行為期18個月的培訓,以實際操作EUV曝光機等價值2.5億美元的先進設備,為亞利桑那工廠的運營做好準備。
他表示,在亞利桑那工廠近期的參訪讓他感到驚豔。「看到這座新工廠的進展,讓我非常震撼。這看起來與台灣的工廠幾乎一模一樣。」Patz 強調,這種設計與技術的一致性是台積電在全球製造能力中的關鍵優勢。
台積電亞利桑那工廠的建設標誌著美國在先進半導體製造領域的一次重要突破,但挑戰依然存在。從水資源和能源需求,到高昂的建設成本和人才短缺,這些問題考驗著台積電在美國的布局能力。
根據規劃,該工廠每天需用電約285萬度,用水約1,780萬公升,但透過回收技術可將用水量降至約378萬公升。此外,未來工廠將陸續引入更先進的製程,預計到2030年全面運行三座晶圓廠,招聘超過6,000名員工。
責任編輯:陳奭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