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工研院
ADI

這事不能等之一:APP大軍

科技產業未來不明,教育制度配合不上時代需求是台灣目前的隱憂。我們應著眼於培育軟體人才,共同迎接未來萬物聯網的市場需求。(圖片來源:Pixabay)

一位剛拜訪德國工業4.0公司的同仁分享心得。他問德國公司資訊部門有多少人?對方回答,他們每一個工程師都會寫程式!台灣在PC時代享受高成長的優勢,但在後PC時代,如行動聯網等,都相較落後。在軟體為王的大勢下,現在該是振衰起敝,未雨綢繆的時候了。

科技產業未來不明,教育制度配合不上時代需求是台灣現在許多隱憂中的兩項。這也導致年輕人的未來雲霧瀰漫,混沌不清。許多年輕人不願去製造業,服務業又留不住人,換個角度,也許我們應該著眼於培育一群在未來幾十年都會有用的軟體人才,在工作、在生活、在軟體業、在非軟體業,都能有一展所才之處。

台灣另一個隱憂是城鄉差距過大,對不在大都會區的中學生,也許學個一技之長比到大學困苦奮鬥或由你玩4年更有意義。所以,如果我們集合國內在PC/平板產業的硬體優勢,加上一群學有專精的教師或大學生,對國內中學生,教授最簡單的Python程式,讓他們可以在自己日常生活中開始寫一些簡單的APP,培養自己的能力,將來可以進一步學JAVA或C++,寫更複雜的程式。

為何是Python?Python的好處是簡單易學,網路上有許多Open source資源,上手容易,國外(如矽谷)公司的需求也很高。此外,學這個語言的要求也很低,簡單電腦或平板,加上上網就可以了。所以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對新入學沒學過電腦程式的大學生,就要求他們學Python。

如果我們結合企業界的力量,針對不需要或不想要上傳統大學的中學生,教授這個程式並且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找運用,譬如幫家裡的田地設計一個紀錄溫度雨量的APP,幫家裡釀造的小米酒紀錄發酵過程,不知不覺中,可以啟發年輕人的創造力,也為台灣培養未來的軟體實力。如果每年培養兩三千人,10年後,台灣就有一支數萬人的軟體人才大軍,共同迎接未來萬物聯網的市場需求!

後續探討續見<這事不能等之二:智慧社區>

台大電機系1981年畢業,獲加大柏克萊分校電機電腦博士,在半導體體產業具有多年經驗,曾在矽谷Intel及Cypress任職並自行創業,返台後曾任世界先進處長、登峰半導體創辦人及總經理、南亞科技副總及敦泰電子副總,現擔任華邦電子研發及代工事業群副總。喜好國學、音樂及攝影,曾跟隨經學宗師愛新覺羅• 毓鋆研習多年,現仍不時於紀念毓老所創立的奉元書院講學,並於北部大學開設極受歡迎的通識課程「生活中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