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EVmember
IC975
洋芋、蕃薯與土豆 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
旅居美國的創投業前輩鄭志凱寫了一本《錫蘭式的邂逅》,他說矽谷的華人視野寬廣,但缺乏資源整合的實戰經驗;台灣人才務實可靠,但有時格局太小;中國人才膽子大,但經常眼高手低。他用洋芋、蕃薯、土豆來形容,看似得罪了所有的人,但其實也點出彼此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的事實。
2021/10/19
共享、互利、雙贏是產業發展的秘訣
36年來,我在台灣電子業成長的經驗中學了幾堂課,其中一堂是「共享、互利才能雙贏」。
2021/10/18
印度觀察(9):五大業者貢獻印度資服業87%營收
從1990年代印度走向新經濟時代起,印度就選擇資訊服務業做為印度的核心產業,很多來自世界銀行的借款、補助,都用在衛星通信等基礎建設上,也確實讓軟體外包(BPO)成為印度的主流事業,而BPO這個產業基本的產業結構,也在1990年代就已經確立了。
2021/10/15
印度觀察(8):印度三大電信服務商的關鍵角色
印度三大電信商佔了當地9成商機,其中Vodafone市佔率在降低,成長最快的信實集團(Reliance Jio)透過低價手機聲東擊西,成功發展電信與手機用戶,獲得非常顯著的成果,目前在印度市佔率已經高達37%,用戶達到4.36億人。
2021/10/14
印度觀察(7):印度電動車的政策與布局
電動車最關鍵的成功要素是外部生態系,或者該說是「基礎建設」,而基礎建設經常與政府的各種配套措施息息相關。印度有所謂的「FAME-II」計畫,這個以加速綠能車加速普及為目標的獎勵計畫,總經費1,000億盧比(約14億美元),其中車輛補貼佔86%,基礎充電設施則佔10%。
2021/10/13
印度觀察(6):印度汽機車產業發展聚落
印度汽機車產業的發展結構與傳統的工業環境有關,也可以從汽機車產業的分布區域,理解印度工業的結構。印度是個大國,也是人類最早群居的文明古國,產業的發展自有傳統的脈絡。基本上可以分為北部、西部與南部三大聚落,而每個聚落也都各有產業發展中心。
2021/10/12
印度觀察(5):印度的兩輪與三輪機車市場
印度二輪機車的年銷售量一度超過2,000萬輛,但因為疫情影響起伏大,2020年甚至跌到1,500多萬輛。在眾多機車品牌中,Hero排名第一,銷售量473萬輛。其次是本田(Honda)的306萬輛,排名第三的是總部在清奈的本土業者TVS,銷售量也超過180萬輛,與銷售量142萬輛,排名第四的Bajaj,同樣都是當地知名的摩托車品牌。
2021/10/8
印度觀察(4):政出多門,無所適從
在瞭解印度的電動車市場之前,可以先掌握印度人的交通模式。根據NSSO調查,印度人有62.3%的會選擇巴士、火車等大型公共交通工具。會使用三輪嘟嘟車的有46.7%。平日以火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有15.6%,計程車有9.8%。針對印度人未來的交通手段,可以從「新科技」與「營運模式」兩個角度來觀察。
2021/10/7
印度觀察(3):印度的四輪汽車商機
印度汽車市場誰是主導者?一年271萬輛的汽車市場商機,全球排名第五,卻出現鈴木汽車(Suzuki Motor)市佔率幾乎一半的現象。鈴木汽車在日本並非一線大廠,之所以能在印度長驅直入,獲利豐厚,關鍵在於鈴木汽車對於印度市場的經營從汽車製造到維修、保險與駕駛培訓班無所不包。也因為上下游整合與半世紀長期經營,在印度市場的經營深度無與倫比。但也許是因為經營慣性使然,鈴木汽車對於電動車經營並不積極,也沒揭露具體的經營計畫。
2021/10/6
印度觀察(2):勞動成本低,不意味營運成本低
印度人均所得遠不如中國的原因是「工業落後」。印度生產的鋼鐵、煤炭、棉花等原材料拼命往中國送,而加工之後卻再度回銷印度。中國的手機、電視機及各種小商品橫掃印度市場,一年超過50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讓印度人在中印緊張關係的背後,更有說不出口的悶氣與希望改變的意圖。
20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