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Microchip
member
2024年產業展望系列之4:汽車從先進國家到新興國家的版圖變動
現階段市場最期待的是電動車的商機,但受到整體經濟景氣甚至不如預期,全球電動車出貨量6成來自中國,中國以外的商機幾乎是Tesla的禁臠,然而Tesla股價卻暴跌,電動車產業的全面爆發,顯然還得等待更明顯的徵候。汽車輕量化,智慧座艙的顯示螢幕需要更好的支架,鋁鎂合金業者也有新商機,而電動車比傳統汽車使用更多半導體元件的大趨勢,這每一件事都可以改變根深蒂固的汽車供應鏈,讓IT與網路大廠趨之若鶩。網路巨擘自研晶片成風潮,與IC設計公司之間競合互見。當人工智慧商機具體成形之際,雲端網路服務業者力圖在晶片上找到競合上的優勢,一方面強化本身的研發實力,二方面也與現在的IC設計主力大廠合作,兩者之間敵友難分。科技業向來如此,這一波的風潮並不令人意外,甚至原先以IC設計為主業的聯發科、NVIDIA、超微(AMD)都回頭分享汽車領域的AI晶片商機。除了這些看得到、數得出來的商機之外,汽車產業的多元性與區域分工大趨勢已經形成,更是大家值得關注的議題。附圖是在我讀過的數據圖表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圖表之一。根據OICA調查,歐洲五大國生產的汽車佔全球比重,從1999年的27.4%降到2022年的10.5%。美國從23.2%降到10.8%,日本也從17.6%降到9.2%。但相對的,中國生產的汽車佔全球比重從1999年的3.3%,增加到2022年的31.8%。汽車產業佔工業國家GDP的總量,大致都在7~10%,而每輛汽車平均壽命將近12年,更是保險、維修等周邊產業的在地商機。除了整個工業結構改變之外,市場結構也在改變。在汽車市場排名第三的印度愈來愈重要,在印度市場市佔率15%排名第二的現代汽車,正在籌備印度上市計畫。一旦成局,市值將會是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南韓股市市值420億美元的一半。當EMS製造大廠在斤斤計較各種可能的成本變動時,現在的電動車大廠卻在深度耕耘新興國家的商機。眾所周知,中國已經是汽車大國,民主國家中,唯一能在市場結構上平衡中國價值的就是印度。印度生產的汽車,佔全球的比重也從1999年的1.5%增加到6.4%,而印度多元的社會,對於「少量多樣」的市場存在最高的期待。您能想像,兩輪摩托車與三輪汽車共生,就像變形金剛一樣出現在眼前的景象嗎?印度摩托車廠Heros已經做給我們看,而這樣的汽車也確實可能在印度從兩輪摩托車、嘟嘟車進化的過程中,出現一定的商機。
2024年產業展望系列之3:從台灣產業出口數據看景氣
2023年,台灣出口衰退9.8%,這當然與電子產品出口力道減弱有關,但出口總額仍達4,325億美元,貿易盈餘805.6億美元,加上稅收超收3,000億元以上,總體成績不算太差。S&P Global估計,2024年台灣的GDP成長率可達3.2%,出口成長率19.2%,但實際上哪些可以樂觀期待,哪些事又得未雨綢繆呢?台灣出口高度仰賴電子大廠的貢獻,但電子業與全球景氣連動,如果只看電子產品低迷的出口數據,就要求政府提出產業振興方案,那無異是搞錯方向、緣木求魚。台灣電子業動見觀瞻,半導體業影響深遠,每天都有上百人引經據典做相關評論。但有些數據深具意義,例如未來7年IC設計業年均成長率6%的話,台灣還需要3.4萬名IC設計工程師,政府可有「解決方案」嗎?1奈米的工廠如果落腳嘉義,那之後呢?台灣基礎條件不足,利用現在的優勢,槓桿其他國家的資源才是上策。中國成為最難捉摸的黑天鵝2023年初時,國際貨幣基金(IMF)估計全球經濟成長率是2.9%,第4季時調高為3%,關鍵在於美國經濟成長率的預估從1.4%提高為2.1%。但中國從原先的5.2%調低為5%,中共甚至修改經濟成長率評估基準,更容易讓大家無所適從。對於2024年的展望,IMF認為全球GDP將從3.1%調低為2.9%,關鍵在於高利率及地緣政治、烏俄戰爭未平之際,以巴戰爭又掀起烽火,而中國的房地產危機、產業轉型、中美對抗都是難題。IMF對2024年中國經濟成長率的展望,甚至從年初預估的4.5%,調低到4.2%。鄧小平掌權的時代,中國剛剛加入世界經濟與資源的角逐,鄧小平要讓少數人先富起來,延續政策的江澤民、胡錦濤都告訴全世界的投資人、企業正面訊息,每一個人都相信中國引領全球成長動能,而中國也在1990年後迎來大約30年的黃金機遇期。但現在習近平政府強調共同富裕,這是中共領導人明確知道中國經濟往西方傾斜可能帶來的後遺症,並據此做出的調整方案。但改變的過程中,中國面對的挑戰已經顯而易見。大家最關注的是中國的半導體產業能否突圍,而西方國家對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包圍、防堵已經風聲鶴唳,對中國或全球經濟而言,2024年不會是平靜的一年。國際媒體派駐中國的人數大減,一方面採訪中國的敏感產業動輒得咎,二方面一旦IC設計業也必須跟著「沒獲利不准上市」的政策前進,見不到出口的IC設計新創一一落馬也不會是新鮮事。中國的希望不在處處受限的半導體,而在於已經有一席之地的電動車產業、軌道衛星、人工智慧等可以釜底抽薪,彎道超車的領域。只是在萬物聯網時代電動車、衛星都將會成為木馬屠城的載具,哪一天電動車被認定為「國防工業」時,大家也不要太意外。 
美輸中縮水版AI晶片沒人要,誰是最大獲益者?
近期DIGITIMES有幾則報導與評論,談及NVIDIA推出特供中國的2度降規AI晶片H20,但中國客戶意願缺缺一事。值得探討的是,商業潛力龐大的中國內需市場缺口,究竟會由哪家半導體業者得利呢?2023年10月,美國商務部BIS更新先進計算晶片和半導體製造設備出口管制規則,規範總算力及效能密度(總算力/晶粒面積)上限,受限制晶片包括NVIDIA的A100/A800/H100/H800/L40S系列、超微(AMD)的MI250/MI300系列,以及英特爾(Intel)的Gaudi2系列,之所以中國客戶對採購H20意興闌珊,是因為大語言/多模態基礎模型,已然成為兆級參數的軍備競賽,以H20組建的AI算力叢集,難以支持這般規模的訓練任務。中系業者的因應之道有四,一是透過各種管道購買更多的A100等受限晶片/模組/板卡;二是透過各種管道購買更多的受限繪圖晶片/板卡;三是自研AI晶片;四是購買中國國內業者的AI晶片。解法一是建制算力最理想的解方,解法二是沒魚蝦也好的應對作法,但從日前圖森未來被疑偷運NVIDIA A100晶片給中國遭美方阻止並調查,以及阿布達比人工智慧/雲端服務集團G42出脫所投資中國公司股份及切斷中國供應鏈這兩事例看來,美國的圍堵力道只會愈來愈緊。解法一與解法二或早或晚會遭斷糧,並非長遠之計。解法三為雲端業者自研晶片,中國AI公有雲有阿里雲、百度智能雲、騰訊雲與華為雲等四大巨頭,真正僅供自家雲端服務使用而未對外商業販售者,僅有騰訊採12奈米製程的紫霄,但其與阿里平頭哥的含光800均為AI推論晶片,非供AI訓練使用。歸納解法一、二、三後可發現,針對雲端/互連網業者及伺服器業者需求的商業AI訓練晶片,才是中國AI算力產業鏈的發展關鍵,參與者包括雲端業者旗下的華為海思、百度崑崙芯及騰訊持股21.37%的燧原科技,以及海光、寒武紀、沐曦、天數智芯、璧仞、摩爾線程、登臨等業者。會脫穎而出接收這龐大市場缺口的業者,我認為有2個條件:一是在晶片層次,取得中國擁有先進技術的晶圓代工廠、封測廠與記憶體廠的策略性支持;二是在硬體/軟體/應用層次能建立完整的供應鏈/生態系。對獨立的晶片業者來說,即便取巧推動「類CUDA平台」模式,我認為仍具有高度挑戰性,而在大集團旗下,擁有雲端/互連網龍頭業者在後強力支持的業者會更有機會,這其中我最看好華為。華為與中芯的先進晶片合作,已然成為中國突破美國封鎖的關鍵所繫,海思昇騰910b採中芯7奈米N+2製程,下一代昇騰920則可望推進至5奈米,成為中國內部與NVIDIA H100算力落差最小的晶片。若從生態系角度來看,華為自己在伺服器主機板上除了AI晶片外,也包括鯤鵬CPU、基板管理控制器(BMC)晶片、網通晶片、與SSD控制晶片等。在其上有對標NVIDIA CUDA+cuDNN的CANN(Compute Architecture for Neural Networks)混合式運算架構,支持主流的PyTorch及TensorFlow及華為自己的昇思MindSpore等多個AI架構,更上層也有完整的算法開發與應用開發的軟體堆疊。華為伺服器硬體合作夥伴包括華鯤振宇、神州數碼、清華同方、寶德計算機等業者,以及多家應用軟體與SI業者。觀察其客戶名單,已拿下包括百度、科大訊飛及360等指標性雲端/互連網/AI公司及三大電信業者。此外,中國各地都在積極建立AI計算中心,多數的標案均由華為昇騰方案得標,其中包括北京、天津、廣州、杭州、重慶、成都等重點城市等。在外有美國管制難出海,內逢經濟疲軟影響籌資的大環境下,再加上建立軟硬體生態系的高門檻讓業績拓展無法一蹴可幾,中國新創AI晶片業者普遍面臨營運上的挑戰,2023年陸續傳來寒武紀與摩爾線程裁員、壁仞科技2位創辦人離職的消息。相較之下,作為中國事業範疇最廣、掌握雲端服務/電信網路到終端裝置、軟硬體垂直整合程度最高、公司也最賺錢的華為,看來是最有底氣接收美國管制下所讓出中國算力市場缺口的業者。若中國政府想要與NVIDIA CUDA脫勾,建立起全然自主可控的算力生態系,除華為外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2024年產業展望系列之2:2023年台灣ICT產業的成果彙整
2023年,台灣940多家上市櫃電子公司的總營收為8,330億美元,比2022年的9,530億美元衰退12.6%。這個數字明顯地反映了全球ICT產業在2023年的掙扎。針對2024年前景,多數懂得自我鼓舞的電子業都說,2024年將會緩步回升,但實際的狀況是不僅回溫的腳步比預期慢,且有很大的差異。在各大主力產業中,以量產為主的組裝業貢獻了4,366億美元的產值,半導體則以1,578億美元排名第二。這兩大產業在2023年都受到景氣低谷的影響而出現負成長,不過台灣的電子業本就依循全球景氣循環運作,偶爾的低谷,其實不該拿來說三道四。倒是2024年成長動能,可能一部分來自NB、手機兩大產業能否跳脫下滑的曲線。其次,人工智慧(AI)相關功能在手機、NB高階機種,是否真正內化為成長的動能。根據櫃臺買賣中心(OTC)提供資料,台灣上市櫃公司的市值,上市公司佔91%、上櫃公司佔9%。但在所有上市櫃公司中,規模較小的上櫃企業以平均24.4%的毛利,超越上市電子公司的15.5%毛利,而平均營益率也以9.1%超越上市電子公司的7.4%。我們也注意到,鴻海與電子五哥的毛利有上揚的趨勢,這六家企業的營收,加上台積電的693億美元,正好是台灣所有上市櫃電子公司總營收的一半。很顯然,這六家公司在2023年仍然繳出不錯的成績,這是「應用驅動」的商機背後,台商從單純量產,進入到多樣又可量產的新時代時,可以掌握更多的附加價值所致。但更進一步探討電子業附加價值結構轉變時,跑在前面的南韓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正在演繹一個不同的劇本。三星在電視、手機的品牌價值已經是強弩之末。LG則宣稱不再是單純的產品公司,「系統整合服務」才是集團的營運重心。而2023年中,台灣的文曄以38億美元的價格購併加拿大的Future Electronics,成就了新的事業格局。文曄以亞洲為重心,但Future擅長歐美、汽車與網通產品,兩者高度互補,這在「區域生產」的新格局中,代表了時代轉折的意義。如果南韓的品牌商改弦更張,台灣的零件通路商多元布局,相信已經在市場上穩坐龍頭地位多年的聯強,也不會靜待時代的改變。2023年底時,台灣上市櫃企業的總市值大約在1.85兆美元上下,其中電子業的貢獻值接近3分之2,大致符合社會與資本市場對台灣電子業的理解,以及台灣電子業在整個經濟活動中扮演角色,因此衡量台灣的經濟是否良性的成長,當然跟電子業的興衰息息相關。
大學薪資結構也是另一個國安議題
不久前與一位任教於頂大IC設計的大學同學聯繫,希望同學能推薦其所指導的博士畢業生,因為他一直是有志於IC設計的年輕學子,最希望能爭取加入其麾下、炙手可熱的指導教授。只是得到的回覆卻是,在過去的4年中,他只有畢業1位博士生。現在學子在拿到碩士學位後,便急忙投入產業,連大學現在也很難爭取到半導體相關領域年輕的助理教授。同學還無奈地表示,社會大眾有意識到年輕助理教授的難覓,增加不少額外的獎勵及福利,最不幸的是像他一樣的資深教授,缺乏被關愛的眼神。有位也是任教於頂大的傑出電機系教授,最近被國外的大學以新台幣600萬元年薪挖走。但是這600萬的年薪說高也不高,約略等於國內碩士畢業後工作10年以上,表現不錯並在獲利的IC設計公司任職的年薪。當一位大學教授,發覺自己所培養出來的研究生,畢業後的薪資沒多久便超越自己,會是情何以堪。我們現有的大學教師薪資結構,是不分系所都是一致的,所依據的是公務人員服務法。試想如果今天政府規定所有的大學畢業生,不論其所學專長為何,就業後的薪資是一樣的,完全不考慮市場機制,而未來的升遷是以年資為主要的考量,請問這不是很荒謬嗎?事實上,現行大學教師的薪資結構,大致如此,為何不能做些改變?我在美國留學時所就讀的大學,每年都會公布教職員的薪資。記憶中當時教授年薪最高者,是位醫學院的外科教授,其薪資幾乎是文學院老師的4~5倍,學校美式足球總教練的薪資是高於大學的校長,這一切都是市場機制所決定。唯有市場導向的薪資結構,才有機會創造出有競爭力的環境。事實上在三十年前,大學教授的薪資是高於業界水準,再加上有寒暑假及退休金制度,可以吸引不少博士畢業生,爭相從事教職及研究工作。但是經歷這麼多年,學校的薪資僅微幅調漲,與業界的差距是逐年拉大。老成凋零與青黃不接,是我們目前以科技為主體的大學師資及系所的寫照。我們不斷地在強調人才的培育,也投入了不少資源,但是身負培養人才的大學教師們,他們的福利是否有被照顧到?甚至於該如何爭取到優秀的人才,願意來大學任教,這一切已經是個不折不扣的國安議題。政府已經推行大學彈性薪資有一段時間,讓學校對於表現優異的教師,給予特聘教授或講座教授的頭銜,並得到一定調薪的比例。但是我們要提出的不是20~30%的調整,而是倍數級且符合市場行情的薪資差別。今天一個系主任,倘若系上老師因為外界給予2倍的薪資而提離職,系主任要能擁有資源提供出對等的薪資結構來挽留,而非眼睜睜地予以祝福。既然大學教師的薪資結構是個國安議題,便不能再以與法無據而加以搪塞,齊頭式平等不是真平等。前些時候我們與國內一所大學進行項產學合作案,執行計畫的教授把屬於自己的人事經費列得比較高,但是我們覺得很合理,因為的確有這個價值,但是卻被校方打回,因為超過規定上限。上一回的地方縣市長選舉,少數幾位候選人的碩士論文,因為涉嫌抄襲而被迫退選。社會上就出現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主張碩士學位要寫碩士論文,是個過時的產物而應予廢除。還好是大學的自主,頂住政客們凌駕專業的謬論,我真不敢想像一個沒有論文的碩士學位,其競爭力在哪裡?既然論文都可以考慮廢掉,為什麼薪資結構不能做重大的調整?我的大學同學依舊每天兢兢業業在做研究指導學生,學生們畢業後高高興興地展開其璀璨的前程,但這一切可以維持多久?現在是時候來關注大學薪資結構的國安議題了。
黃欽勇:台灣、日本為半導體絕配 東亞三強扮新興供應鏈轉移關鍵
地緣政治壓力與產業結構變化正推動半導體業者進行策略合作,同時強化各個國家或地區尋求夥伴關係的誘因,其中台日尤為密切。在新興市場爭取切入半導體供應鏈的過程中,除了台灣與日本以外,南韓的支持也不可或缺。在與DIGITIMES Asia的訪談中,本身即為資深半導體產業專家和顧問的DIGITIMES社長黃欽勇表示,中美對抗已成定局,而半導體產業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從台灣兩大半導體大廠不約而同尋求與外國IDM廠結盟觀察,台日的合作將產生最大綜效,但如要在新興國家如南亞、東南亞建立資通訊供應鏈,則台日韓的支持必不可少。台積電剛宣布熊本二廠的投資計畫,與Sony、電裝(Denso)及豐田(Toyota )等當地企業合作,聯電也與英特爾(Intel)合力研發12奈米製程,但黃欽勇表示,「在我眼中,台灣和日本還是絕配。台灣面臨人才不足、土地有限的困境,上游材料也不夠,日本半導體材料佔全球52%,設備佔36%,都是世界一流。」此外,黃欽勇指出,日本有很前瞻的應用研發,這也是台灣缺乏的。「例如,台灣很會做零件,卻對遊戲機使用情境缺乏理解,而日本的任天堂(Nintendo)是當中翹楚,並且有能力去定義應用。」日本也需要台灣。目前台灣最好的人才都還在製造業,定義應用的能力不強,而日本除了定義應用外,基礎科學研究也很強。「在過去,要和日本合作比較困難,因為成本很高,但現在日本人均所得幾乎跟台灣一樣了,這也是很大的結構性改變。」黃欽勇說。除了歷史淵源以外,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一句「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被許多人引用來描述台日之間的友好關係。黃欽勇認為,日本的糧食自給率不到20%,如果海峽兩岸打仗,日本當然會有事,所以不希望看到台海危機,也希望跟台灣更密切合作,彼此成為最佳的策略夥伴。「台灣政府會將重要的系統備份,但要放在哪裡?對台灣而言,日本是最好的備援中心,這都是地緣政治壓力下必須思考的。」產業變化與供應鏈移轉的挑戰產業結構的改變,展現在軟硬整合、多元多樣生產以及區域化生產等三大重要趨勢上,也影響著業者的轉型與半導體產業鏈的移動。黃欽勇指出,1999年,歐洲5個國家生產的汽車比重佔全球27%,到2022年只剩12%;日本則從17%減至9.5%,汽車對這些國家都很重要,因此歐洲、日本壓力都大,其工業體系皆在改變,而智慧座艙已有網路公司在滲透(penetrate)此商機,未來汽車不再只是製造業,而是製造加服務業。「如果中美對抗勢所必然,如何讓新興國家有更多機會?這是平衡中國影響力非常關鍵的策略。」黃欽勇表示,現在東南亞、南亞建構在地生產體系的機會較以往大,但都必須獲得日本、南韓、台灣的支持,因為現在要建構生產體系也比以前困難,由於規模更大,零件配套需更完整,必須充分重視生態體系的重要性。資通訊終端產品與電氣化的汽車同為半導體關鍵出海口,台灣有六大電子代工廠與台達電為蘋果(Apple)、戴爾(Dell)、惠普(HP)等大廠在東南亞與南亞製造,日本有任天堂、Sony以及豐田、日產(Nissan),南韓則有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以及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等在東南亞與南亞深耕多年的企業。根據Gartner於2023年9月發布的調研報告,48%受訪企業未來3年有在東南亞新建或擴展製造產能的計畫,36%企業則表示在南亞有擴產計畫。黃欽勇認為,要重建一個毛利低的大規模生產體系非常困難,因為進入障礙太高,「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讓東南亞、南亞國家,與東亞傳統生產體系高度結合。這是對他們最有利也是最低風險的方法。台日韓也需要更多社會資源,所以未來我們可能面臨一個沒有國界的新世代。」由於東亞有許多半導體晶圓廠已經完成設備折舊攤提,黃欽勇認為,如果將舊設備和廠房賣給想參與半導體供應鏈的新興國家,並且提供技術和營運經驗顧問服務收取授權金,不但可增加收益再投資研發新技術和採購新設備,也可幫助新興市場國家放低學習門檻,加速其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地緣政治仍牽動神經回應英國古典經濟學家李嘉圖(David Ricardo)對國際貿易中專業分工的重視,黃欽勇也認為,每個國家必須把自己的優點和長處發揮到極致,無縫接軌,才能協助新興國家建立起在地資通訊生產體系,例如台灣有資本成本、人才素質和產業經驗優勢,需要積極發揚光大。但南韓可能會有挑戰,因為產業集中在少數幾個財團,樂金、三星可能也發現品牌價值已不如以往,因為品牌消費電子產品可能貢獻其50~66%的營業額,但獲利貢獻度恐怕不到15~20%。三星手機從2022年出貨2.6億支,1年後降到2.2億支,品牌價值也在改變,所以三星2023年以後在技術、產品和業務結構必然面臨巨大變化。「可是當這些新興國家要往軟體、低軌衛星和醫療轉型,都可能挑戰到先進西方國家的核心利益,尤其是涉及戰略國防與國家安全的領域。資訊安全也是,都會挑戰到西方國家容忍度。」黃欽勇說,「最後就會發現,品牌完全不是關鍵,地緣政治的影響是全球都必須面對的問題。這不是件好事,因為必然會對經濟繁榮產生衝擊。」 
2024年產業展望系列之1:斜槓、跨業成時代變革的重要註腳
在網路世界裡,「弔詭」的產業是常態,傳統大廠不斷地應對改變,策略上的靈活、多元,讓新進業者望而生畏。在判讀產業大趨勢上,大家需要即時訊息,也需要經年累月積累的產業知識做為判讀的基礎。我們選擇10個議題,逐一探索企業在2024年必須關注的議題。過去產業大勢由技術大廠、品牌商主導,現在開始出現「橫向」資訊連結的需求,兩者互為經緯,也讓我們在檢視產業大勢時,一方面覺得似乎言之成理,又有所不足。我們可以說,聯發科不再是一家只關注手機、應用處理器的IC設計公司,從「AI on Edge」的考量,邊緣運算是更能與台灣產業發展結合的關鍵趨勢,但PC與手機的消費行為大不同,台灣企業最大的挑戰將是如何定義自己的新產品。以手機為例,體積較小的手機,當然要面對電池容量不足與瞬間運算需求暴增時的使用極限,但手機隨侍在側、隨時上網的優點卻是NB不能及的,這就牽涉到聯發科與高通(Qualcomm),甚至英特爾(Intel)之間的布局差異。老闆懂了、高階主管認同,內部由上而下的資訊傳遞變成重要的手段。企劃部門的角色不是告訴大家股票是否值得買,而是協助企業將關鍵資訊與企業戰略傳遞給利益關係人,包括股東、員工,甚至整個社會。2023年底時,全球半導體業市值僅次於NVIDIA的不是台積電,而是博通(Broadcom)。博通在AI時代,除了在網通服務晶片上著力之外,購併VM Ware、賽門鐵克(Symantec),讓這家IC設計公司在軟硬整合的布局上更受到關注。您可以想像,這家公司軟體服務營收已經超過20%的IC設計公司嗎?服務業大爆炸,但媒體業獨憔悴。近幾年亞馬遜(Amazon)的Jeff Bezos與Salesforce等科技人投資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時代雜誌(Time),他們的經驗在在顯示,懂科技的人不見得理解媒體如何在科技大爆炸的時代趨吉避凶。洛杉磯時報虧損3,000萬~4,000萬美元,時代雜誌大概在2,000萬美元左右,這些大媒體的員工,原本期待懂科技的新老闆可以改變經營生態,但顯然事與願違。媒體員工自己不改變,卻期待媒體因為網路巨擘的加持就能翻身嗎?台灣媒體能自外於大環境嗎?大家認為股市資訊很重要,但新聞內容的定義與價值跟著股價的變動,很可能就會落入「新聞失準」的困境。我選擇放棄大家關注的股票新聞,從資訊結構、布局思考內容的經營策略,不也是找出一片天嗎?業界關心的是如何擷取關鍵資訊,並以「化繁為簡」的模式,提綱挈領地掌握關鍵訊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AI應時而生,也正好是為專業資訊消費者「去疑解惑」的最佳工具。過去閱讀報告或新聞時,我的腦海裡會浮現查詢資訊的關鍵字,這些關鍵字仍然有效,但現實是企業、組織裡,很少人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去探索足以成為決策的答案。未來的新聞網頁更將會有革命性的改變,如何在一個入口網站中,以10個、30個,甚至50個關鍵字推演重要的產業趨勢與決策參考資訊。以下這個圖表,有多少關鍵字跟您有關呢?我們相信在網路世界裡,所有的問題都會有答案,只是怎麼問問題而已,電腦終將超越人腦的極限,儘管工具的應用無法完整替代專業的顧問,但必然會使得專業分析工作更為精確。所以,問對問題更重要!
第一位程式工程師—愛達・勒弗雷斯
愛達・勒弗雷斯(Ada Lovelace)是19世紀英國一位成就卓著的數學家,浪漫詩人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的女兒。她是史上第一位程式設計師。用現代的說法,她是開先河的「程式媛」、技壓理工男的女學霸。愛達出生不久父母離異,與母親相依為命。她的母親Annabella Milbanke熱愛數學,堅持讓女兒從小開始學習邏輯、科學和數學。在19世紀男性沙文社會,這些學科幾乎是女性的禁區,對這些學問感興趣並願意鑽研的女性是極為罕見的機會。愛達從小對機器著迷,19歲時嫁給了一位名叫金(William King)的貴族青年。他曾經教過她數學。 丈夫被冊封勒弗雷斯伯爵後,愛達・金夫人成為勒弗雷斯伯爵夫人。1833年,她遇到機械工程師巴貝奇(Charles Babbage),十分投緣,成為好友。巴貝奇提出了差分機與分析機的設計概念,其設計具有現代電腦的所有基本要素,分析機被認為是早期電腦的雛型,巴貝奇因此被視為電腦先驅。愛達對這個分析機極感興趣,悉心研究,1842年為這部機器編寫第一個程式,1843年在英國科學期刊上發表。後人視之為最早的電腦程式。愛達在論文中介紹如何為巴貝奇分析機創建代碼,用來處理字母、符號和數字。她還為這部機器創建一種重覆一系列指令的方法,這個過程被稱為「循環」(for loop),至今電腦程式還在使用。她建立循環和子程式概念,為計算程式擬定算法,寫出人類歷史上第一份「程式設計流程圖」。分析機從模型變成現實,經過100多年的時間。1940年代,英國科技奇人圖靈(Alan Turing)受愛達的論述和設想的啟發,開始建立現代電腦的理論。愛達於因治療子宮頸癌失血過多而去世,享年36歲,被安葬在諾丁漢父親拜倫的墓旁。她對電腦科學的貢獻當時無人關注,直到她去世後才被人發現。如今,愛達是成為科技界傑出女性的象徵。美國國防部紀念這位伯爵夫人在電腦領域開先河的貢獻,於 1980年將歷時20年研製成功的高級程式語言命名為Ada語言。那是公認第四代電腦語言的主要代表。為了鼓勵更多女生把科技事業作為人生追求,英國女權活動人士2009年發起倡議,每年規定一天作為主題日,舉行各種活動慶祝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中愈來愈多優秀的「理工女」跟「理工男」齊頭並進。這一天被命名為「愛達・勒弗雷斯日」,簡稱ALD,定在每年10月第二個星期二。愛達欣賞數學之美的能力是許多人,包括一些自認為是知識分子的人,所不具備的天賦。她意識到數學是一種美麗的語言,一種描述宇宙和具有詩意的語言。愛達擁有一種詩意的感性,使她能夠將方程式看作描繪自然物理壯麗的筆觸,就像她能夠想像「紅酒色的海」或「走在美麗中,像夜晚一樣的女人」一樣。但數學的吸引力更深;它是一種精神的表徵。數學「構成我們能夠充分表達自然界巨大事實的唯一語言」,她說,它允許我們描繪在創造中展開的「相互關係的變化」。這個工具的運用讓「弱小的人類思維,能最有效地讀懂造物主的作品」。 
日本半導體產業的文藝復興之路(二)
日本政府引進國外半導體業者投資的效果相當顯著,幾乎國際間各大半導體製造公司都報到了。另外本土公司聯盟組成的公司Rapidus也將目標置於尖端製程的開發。  這些晶圓廠的興建對日本半導體的貢獻,剛開始時比較是稍為間接的。在恢復產業生態、擴大機器設備、材料內需市場、以及支持日本IC設計公司方面等都當然有幫助,但是對於自有的先進製程研發卻得看Rapidus的表現。 延伸報導名人講堂:日本半導體產業的文藝復興之路(一)Rapidus一開始就瞄準2奈米nanosheet GAAFET(Gate All Around FET)的最先進製程,和IBM與IMEC合作,預計在2027年左右量產。1.5/1奈米需要不同的電晶體結構,將和LETI(Laboratoire d’Electronique des Technologies de l’Information)合作,用2維材料過渡金屬二硫屬化合物(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TMD)當成電晶體中通道(channel)材料。  Rapidus面臨的挑戰之一是參與製程研發的各方皆無量產經驗。IBM最後的量產晶圓廠賣給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是2015年,其他各方要不是新創,要不就是實驗室類型的研發機構,要走向量產註定要多花一些工夫。  然而,Rapidus最大的挑戰是有無辦法快速地建立規模經濟(economy of scale)。先進製程的研發極其昂貴,代工廠其實是以用IC設計公司客戶資金實施眾籌,進行下世代製程研發。因而到14奈米以下,全球市佔不足的公司紛紛停止先進製程的競逐。  對於2奈米以下的先進製程的開發尤為如此。2奈米是nanosheet GAAFET,1.5/1 奈米是2D通道電晶體,1 奈米以下可能是CFET(complementary FET)。幾個世代間的電晶體的結構、材料、製程都是翻天覆地的大變化,若無足夠大的市佔便無法產生足夠的盈餘,無力推動下世代製程的開發。即使湊了開發費用,沒有足夠的市佔也無法回收,遑論建立代工生產所需要的諸多生態環境如設計服務、先進封裝等。  先進晶圓廠的建立無疑的會提高日本機器設備廠商的市佔率,有些晶圓廠已經設立日本國內設備採購佔比的目標。  這個因素影響相對比較輕微,重要的是日本在黃光這一大區塊是否能重新啟動。2023年Cannon推出奈米壓印(Nano Imprint Lithography;NIL),解析度可以達到5奈米,預計2025年會先在NAND Flash的製造中使用,但是預計無法完全取代EUV。要打入DRAM及邏輯線路的市場還要在對準(overlay)以及粒子(particle)問題上下工夫改善。 延伸報導名人講堂:奈米壓印的初始應用 (一):技術與挑戰另外一個領域是日本有機會得分較多的是先進封裝設備。日本的先進封裝設備相對領先,而製程持續演進、先進封裝、新材料是現代半導體經濟增值的三大支柱。先進封裝市場的自然擴增—譬如現在當紅的生成式AI(generative AI)就一定要使用先進封裝—自然提升在此領域的優勢廠商的市佔表現。  最後是材料。日本於此部分環節猶仍如日中天,卻有危機隱然浮現。明處的是來自於中國的威脅,中國的材料基礎科研發表論文佔全世界約14.5%,比美國多1倍,而中國目前正在進行材料、設備的自主化。這一定會影響到日本,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更深層的理由是材料的合成與製造正在經歷典範轉移。第一原理計算(first principles calculation)、AI與量子計算等用計算的方式正在逐漸顛覆傳統的合試誤方式,工藝精神的優勢正在逐漸弱化。雖然日本於先進計算並不落後,譬如富士通(Fujutsu)用數位退火(digital annealer)來輔助材料開發仍然領先全球,但是產業的典範移轉就意味著變動的可能性。  先進半導體材料的應用考慮與傳統材料有些差異:材料介面性質到與塊材(bulk)性質至少一樣重要,而且很多材料的使用是依賴半導體製程設備。  日本的材料研發比較願意做長期部署,而半導體廠商求的多是短期內有機會進入應用的材料候選人,這二者密切的結合,會深度地互相嘉惠對方。 先進晶圓廠在日本開始發展的新聞中最令我有感的是台積電與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都在日本設立材料實驗室,這可能是對日本材料產業最大的立即助益,而且助益是互相的。
日本半導體產業的文藝復興之路(一)
當我進入DRAM產業時,那時最負盛名的半導體產業分析報告Dataquest,列出DRAM產業廠商排行:90年代下半,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已然出頭,NEC和東芝(Toshiba)還分居二、三,前十名中尚有其他日本廠商。這看似猶為優裕的景況,僅僅已是日本半導體產業的落日餘暉。  再往前10年,日本半導體正當是花團錦簇、油烹鼎沸時分,半導體產品佔據全世界50%的市場,機器設備廠商自晶圓製造到封測都是獨佔鰲頭,材料更是處於宰制地位。整個半導體供應鏈,除了80年代末期才開始萌芽的電子設計自動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EDA)之外,幾乎是完整而且佔有絕大優勢的。  經過20幾年的凋零,現在日本的半導體產業景況又是如何呢?簡單的講,可以用1、3、5這3個數位一言以蔽之。1是指半導體生產佔全世界市場的百分比近10%、3是指半導體製造機器設備約佔30%、5是指半導體材料約佔50%。  這個1、3、5看起來貧脊嗎?一點也不會。10%是什麼概念?高的如南韓,近20%;日本與歐盟並列,近10%;再次是台灣、中國。  日本半導體製造雖然不能與全盛時期相比,但是在有些特殊領域如功率器件、車用半導體等尚有一席之地。欠缺的只是先進製程技術及產能,這也是日本政府及產業界努力推動的方向。 另外,日本的IC設計公司也嫌不足。90年代後,日本從DRAM產業轉向系統IC後,發現設計人力不足的問題。一家大的DRAM公司基本上只需要幾個IC設計團隊就已經足以滿足產能需求,因為DRAM是標準產品,而且市場規模大;系統IC的樣態較多,市場比較分散,需要更多的IC設計團隊。目前日本的IC設計次產業仍然嫌單薄。 機器設備的市佔率自然也不如前,主要失去的市場自然是黃光設備,這是90年代DARPA發展出EUV技術原型後技術移轉對象選擇的結果,先進製程黃光設備市佔的流失是必然趨勢。日本在黃光之外還丟失了一些市場,譬如蝕刻設備。總體而言,日本的半導體製造機器設備仍然有顯著的份量。  日本半導體材料仍然維持著市場主宰的地位。這要歸功於過去化合物的發現和合成有點匠人工藝(craftsmanship)的味道—經驗不是單以銳意進取的作為就可以替代的。像味素(Ajinomoto)能從一家調味品公司擴張到半導體材料,靠的當然不是其原來所缺少的半導體的領域知識,而是對化合物的發現與合成的匠人工藝精神。  日本半導體產業其實並未經歷猶如中世紀的黑暗期,講文藝復興是有些言重了。  眼下日本政府全力引進的各國投資有效嗎?會改變哪些現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