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應用 影音
IC設計服務可進入AI晶片市場嗎?
四月初Google公布其使用客製化ASIC設計的TPU測試報告,性能及功耗都遠遠勝過市場上的CPU/GPU組合(註1),非常適合人工智能及深度學習的運算。報告公布之後網上就有很多相關討論,也有一些朋友問我,IC設計服務公司可否進入AI晶片市場?回答我的看法之前,讓我先簡單交代一下IC設計服務市場的演進。
台灣企業籌資今不如昔
台灣的上市、上櫃公司以前自公開市場的資金取得管道就只有在台灣的股票發行,包括上市櫃的首次公開發行、以後的增資股票、公司債等。90年代後,開始進軍國際資金市場,大約有30、40家的電子、半導體業公司經常性的在國際資金市場募資,與股票形式有關的籌資工具包括美國存託憑證(ADR;American Depository Notes)、全球存託憑證(GDR;Global Depository Notes)、歐洲可轉換債券(European Convertible Bonds)等。
創新與創業無關年齡
文漢幾篇談創新的文章微言大義,發人深省,而俊豪兩篇談創業的文章更清楚闡述了創業的特質與要件,這一系列的文章對擬創業者有極佳的參考價值。不過,創新與創業是必然相關的嗎?一個毫無創新的創業也可能因為產品或服務的地域性、成本結構、客戶關係等因素而成功,只不過對高科技領域的創業者而言,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至少要掌握其一才比較有成功的機會。當然,創新者與創業者就不必然是同一人或同一團隊了。
大巧若拙的荷蘭
清晨3度C微凍,站上14米小船的頂蓬甲板,一望無垣。最驚訝的不是沿途的綺麗,是意外發現河道的水面竟然比兩旁悠閒地啃著牧草的牛群高上一截,好個登高望遠!
機器智能、人類慧能、和你我的未來
比起「深度學習」和台灣人的關係,您可能更加關切人工智能對自身未來的影響。由智能革命主要發動國傳來的消息的確實駭人聽聞:紐約時報從新證據看〈機器人搶工作 美國人輸定了〉(註1)、大陸上〈總理點讚,億萬人關注!中國最牛翻譯器面市,翻譯員要直接下崗了!〉(註2)。有心追究聳動新聞背後實情的讀者可以細讀吳軍去年的《智能時代》來龍去脈解說,和李開復上週出版的《人工智慧來了》(大陸版書名為《人工智能》)深入淺出分析。身兼研發老將與創投新銳的兩位作者能夠把他們對智能革命的真知灼見及時分享給中文讀者,是華人在以往的重大科技變革裡所不曾有的福氣。
啟動基因醫療需要倫理與法律先行
千禧年時,對我最重要的新聞是人類基因圖譜(human genome)的解密-兩個原來相互競爭的團隊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HUGO;Human Genome Organisation)和塞雷拉基因組(Celera Genomics)最終攜手完成人類約20,000~25,000基因組計劃工作草圖,後續的基因詳細定序以及應用由此展開(註)。
創新產品/服務早不如巧?
線上短租平台代龍頭Airbnb上個月又融資了10億美金(第F輪),6輪累積共募了30億,目前估值已超過300億美金,是全美估值第二高的獨角獸(註1)公司,僅次於另一家共享經濟平台霸主Uber的680億美金。大陸的共享平台起步比美國晚了3年,但這幾年發展非常迅速,市場快速膨脹,也順利地吸引大量資金注入。陸版的車輛共享平台(滴滴)及線上短租平台(途家)也都躋身於全球獨角獸公司估值排名的前段榜單。
由外而內的學習三部曲
我們每天透過各樣的方式、經歷與生活進行學習。學生的天職是學習,工作後必須要學習來處理每一天工作的需要,退休後要學習如何善用自己的時間,不只照顧自己的健康,也能夠對社會還有一些剩餘的幫助。
政府投資與民間投資
2000年初有一陣子經濟景氣持續低迷,當時的經濟部長何美玥向立法院提出5,000億的巨額振興經濟方案,這大概相當於當時中央政府年度預算的3分之1,立法院一時嘩然,方案所遭遇的阻力很大。
台灣科技業:過往成功竟成未來障礙
讀王文漢的專欄“得軟體者得天下”一文,深有同感,此篇想做點回應。1980年初期,個人電腦(IBM PC)崛起,漸漸加上工作站(workstation),從而取代了大型電腦主機(IBM Mainframe)。主機板及半導體業因勢利導,慢慢在台灣生根。給了我們這群專欄撰寫的台大電機系同班同學(1981年畢業)及前後7屆絕佳的機會。我們這屆一共99位出國,66位拿到博士學位。驚人的是,其中共有15位唸名校柏克萊加州大學(UC Berkeley),主修電機、半導體、自動化的佔了14位,只有一位主修軟體(Computer Science)。